首页 > 专题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光辉历程 正文

盐池:那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12期 作者:本刊记者 李百军 发布时间: 2021-07-03 | 打印 | 字号:TT

今日盐池.jpg

 今日盐池

  一面鲜红的党旗,从烽火岁月中升起,和人民一起聆听共和国诞生的钟声,和人民一起迎接共和国黎明的曙光。

  作为宁夏解放最早、保持红色政权时间最长的革命老区,盐池县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风起云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充分发扬民主,建政权、办教育、兴文化,发展生产,支援抗战,在陕甘宁边区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将一个极端贫困落后的地方,建设成为人民当家做主的模范县,成为当时国统区人民向往的地方。

  如火如荼的组织建设

  1936年6月21日,西征红军解放盐池县,在党的领导下,于6月26日宣布成立“盐池城市革命委员会”,成为宁夏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组织。1936年冬至1937年春,盐池县相继建立起各级贫农协会,开始第一次土改。盐池刚一解放,党的组织随即开始发展党员、团员。7月即在全县建立起区、乡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8月,工会组织、少共委员会、妇女联合会、商会等党的群众组织相继建立,是年秋组建了县游击队。1936年7月,红十五军团地方工作部部长唐天际在盐池县动员进步青年20余人成立了“停战抗日促进会”,并组织到豫旺开展抗日宣传工作。1937年7月,中共盐池县第一次党代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78名。此时,全县已发展党员200余名。其时,盐池县共辖5个行政区、26个乡;建立起5个区委、27个共产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26个,县城机关党支部l个。

  1937年秋,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盐池县将共产主义青年团改称青年救国会,妇女联合会改称妇女救国会,赤卫军改称自卫军,少先队改称少年自卫军,工会、青救会、妇救会联合组成“抗敌救国会”,成为联合各阶层人民共同抗日的群众组织。同时取消贫农团,成立农民协会。1938年3月16日,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指示,盐池县成立了以工会为基础,由青救会、妇救会参加的盐池县各界抗敌后援会,简称“抗后会”。1944年5月,三边地委提出在宁夏国统区建立党组织,主动在工人、农民中发展党员的方针。同时,派出宁夏籍和熟悉宁夏情况的干部,在盐池县二区余庄子、五区红井子和伊克昭盟三段地建立了3个工作据点。

王贵与李香香雕塑.jpg

王贵与李香香雕塑

  绚烂多姿的红色文化

  陕甘宁边区时期,盐池县文化事业得到历史性发展。1946年夏,诗人李季在盐池县政府任秘书时创作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被誉为“新诗歌的方向”,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成果。埃德加·斯诺、艾青、古元等国际友人、边区文化界人士也先后到盐池进行采风、开展慰问活动。1941年,三边地委机关报《三边报》创刊,为8开油印,5日刊。主编先后为王文岐、李季、张源等。主要发行于定边、盐池、靖边、吴旗、安边等县。发行量开始只有几百份,最多时达到2000份。李季的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最早就是在《三边报》连载的。1947年,国民党马鸿逵部占领盐池、定边后,《三边报》随地委机关撤出定边进入游击区,改为不定期发行。《三边报》创刊,成为三边地区新民主主义文化前进的阵地和号角。1947年底《三边报》转移至吴旗县,在一个磨坊里恢复4开单面石印发行。1949年秋定边收复后,《三边报》返回定边。随着宁夏解放,报社全体人员赴宁夏参加报业接管工作,《三边报》停刊。

  早在1936年11月,盐池县青年团组织人民剧社分社筹备会,发展演员15名,先后排演了儿童舞、劳动舞、大联合舞和一些革命话报剧,宣传新民主主义思想和革命道理。1939年7月下旬,定边剧团正式成立,吸收定边、盐池籍艺人为剧团成员,编演古装戏和新式剧目。1940年,盐池县警卫队成立俱乐部,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活跃战士文化生活。受革命思想影响,盐池民间文化事业也得到了空前发展,涌现出许多民间艺人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作品。其中盐池民间歌手王有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王有,盐池县王乐井人,虽不识字,但能口述创作许多民歌,主要作品有《毛主席闹革命》《红军打屈县长》《劳动英雄王科》《父子揽工》《放羊苦》《打花马池》等。盐池县后洼乡地下党员郭占春用社火场子将其改编成《春牛舞》,加进新的内容,反映了边区人民自己动手、勤于耕作和争取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蓬勃发展的边区教育

  1936年盐池解放后,党和政府就十分重视边区教育事业的发展。1938年初,盐池县解放区共有小学7座,学生16名。1942年,盐池县有公办和民办小学9座,在校学生约170余人。期间,边区政府从鲁迅师范学校派10余名教员到盐池任教。1944年9月5日,三边分区文教大会在定边召开,盐池县代表石礼、李兰英、阎成美等人获得奖励。分区文教委员还将李兰英“刻苦自学,教子有方”的事迹编成大鼓书在晚会上演唱。1944年11月10日,盐池县组织举办了冬季第一批区乡干部训练班。训练班每天学习10小时,至翌年1月10日结束,共2个月。三边地委针对本次训练班制订的学习方针是“学习政策,提高文化”;训练班的任务是改造区乡干部思想,转变区乡干部的工作方法。1945年,盐池县先后办起冬学、夜校、家庭识字班、读报组、民教馆、半日轮学等57个,有学员1765人,其中妇女255人。

  1940年5月6日,陕甘宁边区第三师范学校在定边举行开学典礼,盐池青年踊跃报考就读。6月,三边分区组织教育辅导团到盐池县各区乡学校调查辅导。为了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盐池县各区都配备了一名教育科长,县上经常召开各区教育科长与小学教员联席会议,讨论教学计划和交流经验。1944年6月,延安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学院前身)迁至定边县城,和三边师范学校合并为“三边公学”,下设中学部、地干班、民族班。1945年抗战胜利后,郭子清任三边公学校长。1946年夏,郭子清调任盐池县委书记。同年秋,马鸿逵部进犯三边,三边公学奉命迁往吴旗县金佛坪,民族学院与三边公学分开,迁往银川。马鸿逵部撤离后,三边公学又迁往安边县。

  屹立不倒的红色政权

  从成立红色政权到抗日战争结束,盐池县红色旗帜始终屹立不倒。1947年3月,马鸿逵为配合胡宗南部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调集骑兵第10旅、暂编第9旅、168旅等部约12个团3万余兵力大举进犯三边地区。一路由国民党暂9旅从灵武出发,沿长城直扑盐池;另一路由国民党整编第18师168旅旅长马光宗指挥,从石嘴山渡河,经鄂托克旗向盐池进兵。3月23日傍晚,马鸿逵部开始进攻盐池县城,城内守兵英勇抵抗至次日拂晓,终因寡不敌众,县城失陷。

  1947年7月7日,解放军第一、二纵队挥师北上,独1旅、358旅各一部协同新4旅攻占盐池,收复盐池县城。8月9日,西北野战军主力撤离三边,挥师围攻陕北重镇榆林。马鸿逵部乘虚再度进犯三边地区。12日,盐池县第二次失陷。中共盐池县委党政干部等120余人安全撤退到南部山区,以李塬畔一带为根据地(县委、县政府驻李塬畔),组成两个武工队,发动群众,继续开展游击斗争。从1947年12月到1949年8月,中共盐池县委以李塬畔为中心,以刘峁庄、苏堡子、上禾场、唐平庄、冯前庄、史家湾、包家原、史堡子一带为根据地,建立李塬畔、苏堡子两个巩固乡,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从1947年下半年到1949年9月宁夏解放前夕,盐池游击大队主动出击,有力捍卫了红色政权,不断收复和扩大根据地。1949年4月11日至14日,中共盐池县第二次党代会在县委驻地李塬畔召开。

  从1936年建县到共和国成立,不管经历怎样的艰难困苦,付出多大的牺牲,不论经受多么猛烈的腥风血雨,那面鲜红的旗帜始终在盐池大地上屹立不倒,迎风飘扬。

  2017年,盐池县在宁夏9个贫困县(区)中率先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3%下降到2017年的0.66%。如今,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盐池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发扬革命老区精神和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为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特别鸣谢:盐池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本文参考《中国共产党宁夏简史》,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编著,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宁夏抗战》,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宁夏中共党史学会编著。)

      (图片由盐池县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李 旭


>>><<<
【作者】:本刊记者 李百军
【来源】:共产党人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