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感恩奋进新征程”全国党刊全媒体宁夏行主题采访 正文

聆听“宁夏故事” 解锁“成功密码”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17期 作者:新湘评论杂志社记者 胡德池 佟秋月 陈家琦 发布时间: 2023-09-21 | 打印 | 字号:TT

QQ截图20230921124323.png

  青铜峡黄河大峡谷。

  眼下正是宁夏最好的时节。

  举目环望,贺兰山下沃野千里,黄河两岸生机无限。黄河岸边、移民地区、治沙一线、化工基地……所到之处,无不令人连连惊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视察宁夏,称赞这里是祖国西部的一块宝地,赋予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使命任务,要求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7月17日至20日,记者参加“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感恩奋进新征程”全国党刊全媒体宁夏行主题采访活动,深入企业、社区、村镇,聆听宁夏故事,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伟力和实践伟力。

QQ截图20230921124952.png

全国党刊全媒体记者调研采访闽宁镇镇史和闽宁扶贫协作情况。 朱静茹/摄  

  山海情的故事:见证“干沙滩”是如何变成“金沙滩”的

  山海携手,同心圆梦。

  贺兰山下的移民示范镇,也是全国唯一以两个省区简称命名的移民小镇,还是电视剧《山海情》的剧情发生地——闽宁镇,27年前这里来了一群西海固(宁夏南部山区的代称)的移民。西海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山高坡陡,雨水稀少,十年九旱。土地贫瘠、交通闭塞、生产落后,被联合国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锅里缺粮、缸里缺水、身上没钱”是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战略部署,福建和宁夏建立起对口协作关系。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到宁夏调研东西协作对口帮扶工作,两省区共同商定,在宁夏永宁县建设一个移民示范区。从此,相隔2000余公里的闽与宁千里结亲,开启了山与海的故事。20多年来,福建累计援助宁夏财政资金逾26亿元,选派11批185名干部到宁夏贫困地区挂职帮扶,他们深入基层,创造性转化福建经验,“宁夏市场+福建产品”“宁夏资源+福建企业”的产业模式,打造出面向全国的宁夏名片,今日宁夏焕发出勃勃生机。

  从前只有8000多人的闽宁村已经成为有着6万多人的闽宁镇,形成了特色种植、特色养殖、文化旅游、设施农业、商贸物流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昔日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十里无人烟、风吹沙粒跑的“干沙滩”,现在变成了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的“金沙滩”。

  在闽宁镇镇史馆里,一块熠熠发光的奖牌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块2021年2月25日闽宁镇荣获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奖牌,诉说着闽宁镇是如何从“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见证了闽宁两地人民战天斗地走出的中国特色扶贫道路。

  母亲河的故事:从“治水、清水”到“近水、亲水”的蝶变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经宁夏397公里,宁夏是全国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区。

  黄河自古就是一条桀骜不驯的大河。宁夏的治河历史可以上溯两千多年。在宁夏水利博物馆内,展陈的遗迹及治河工具,无声地诉说着宁夏悠久的治河历史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新中国成立之初,水利设施简陋、盐碱荒地遍布、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河床游移不定,崩岸塌田时有发生,粮食产量低下。195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修建青铜峡水利枢纽,同年8月,青铜峡水利枢纽正式动工。来自全国各地5000多名水电专家、技术人员奔赴塞上,宁夏12个县市的1.8万多名群众来到青铜峡大峡谷出口,克服种种困难建成了我国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河床闸墩式水电站,成为西北地区主要的水电基地之一。它的建成结束了宁夏两千多年来无坝引水的历史,让“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明珠青铜峡”声名远扬。

  河流九曲汇青铜,峭壁凝晖夕照红。沿着青铜峡水电站大坝旁的台阶拾级而上,黄河奔腾之声振聋发聩;乘船漫游在青铜峡黄河大峡谷则有“春水船如天上坐”之感。青铜峡大峡谷由贺兰山余脉、牛首山相夹而形成,是黄河上游最后一道峡谷,素有“黄河小三峡”之称。108塔、大禹文化园、十里长峡、鸟岛……众多历史遗迹、自然景观分布黄河两岸,令人目不暇接。

  宁夏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要求宁夏一定要加强黄河保护,赋予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使命任务。近年来,宁夏牢记保障黄河长治久安这一“国之大者”,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探索治水新思路,以用水权、土地权、排污权、山林权“四权”改革开路,突出抓好生态环境大保护、大治理,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推动环境质量持续好转,黄河宁夏段水质连续6年保持Ⅱ类进Ⅱ类出,实现了由“治水、清水”向“近水、亲水”的蝶变。黄河水一路向北润浸万顷良田,两岸人民生活美满、安居乐业,绘就出一幅生态美、人民富的美好画卷。

  草方格的故事:“中国魔方”成功锁住“沙龙”

  宁夏东邻毛乌素沙漠,北接乌兰布和沙漠,西濒腾格里沙漠,曾是中国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黄沙滚滚不见路、跟着驼铃找宁夏”是过去最真实的写照。

  20世纪50年代,为加快西北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国家决定修建包兰铁路。这是我国首条沙漠铁路,在宁夏中卫市境内长达55公里,6次穿越腾格里沙漠,并且要穿越长42公里、高130米的沙坡头。“沙坡头段全为高大格状流动沙丘,这里降水稀少,沙漠植被稀疏,铁路沙害防治也没有成功的国际先例可以借鉴,在当时是世界性的科学和技术难题。”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副站长贾荣亮介绍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这个古老的黄河渡口,创建了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打响了沙漠筑路和防沙治沙的攻坚战。

  在固沙治沙初期,因自然环境异常恶劣,植物固沙行不通,林场尝试过卵石铺面、沥青拌沙、草席铺面等固沙方式,但一场大风过后,都被掩埋殆尽。一次,林场职工不经意将带有“中卫固沙林场”标语的麦草扎进沙漠,风暴过后只有方块形的字没有被沙子掩埋。受此启发,林场职工开始尝试用麦草扎出圆形、三角形、马蹄形……经过反复试验,1米见方的麦草方格成为效果最好的固沙方法。“草方格固定沙丘法”这个被誉为“中国魔方”的治沙技术,成功锁住了“沙龙”,实现了人进沙退、绿进沙退、山川由“黄”到“绿”的转变,成为中国最早向世界提供的“治沙方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境保护五百佳”称号。

  沙害治理的道路是漫长而艰难的,仅靠单一方式远远不够,需要不断探索。来自治沙造林一线的实践创新贡献了不少“神器”“良方”。中卫市西郊林场场长唐希明自创了一种“干”字形的铁制植苗工具,可以将树苗根系直接栽进沙土下50厘米深处的湿沙层,使造林成活率提高25%,造林劳动成本节省近一半,造林效率提高一倍。漫长的攻坚路有了成效,经过几代治沙人的不断探索实践,逐步构筑起“卵石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和封沙育草带”的“五带一体”治沙防护体系。

  正是因为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宁夏治理沙害取得显著成效。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宁夏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比第五次监测结果分别减少15.39万公顷和12.14万公顷。

  煤制油的故事:感悟“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一块乌黑发亮的太西煤摆放在宁东会客厅,这就是鼎鼎有名的“煤中之王”,因品质优良而被列为宁夏五宝之一。过去的宁夏“靠煤吃煤”、粗放发展,但随着产能过剩、盈利下滑,煤炭产业一度成了“烫手山芋”。

  为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宁夏决定举全区之力“再造一个宁夏经济总量”,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之路,并于2003年将其确立为自治区“一号工程”。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也在荒芜的沙漠边缘破土动工,一座工业新城平地而起。

  2013年9月,神华宁煤煤制油示范项目开工,该项目年产400万吨,是全球单套装置规模最大的示范项目。

  2016年7月19日,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煤制油项目建设的火热现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满力量:“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就是靠着我们工人阶级的拼搏精神,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我们才能够实现一个又一个的伟大目标,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丰硕成果。”宁东人响应总书记的号召,撸起袖子加油干。同年12月,项目建成投产。这对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推进国家石油替代战略、提高我国能源体系抵御风险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宁东基地经济发展局副局长余志雄带领记者来到基地煤制油项目观礼台,站在硕大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标语前自豪地介绍说:“谈到煤化工,大家都觉得是黑的,空气也是灰的。但我们工业园区在环境方面的指标完全是参照城市建设的标准。”

  从“傻大黑粗”向“高精特新”转型,夯实绿色发展根基,才能“红”得持久。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依靠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型做法,5次受到国务院及有关部委通报表扬,连续5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前10名,2022年创造了第5名的历史最好成绩。从宁东的开拓创新、从宁东人的拼搏进取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QQ截图20230921124308.png

全国党刊全媒体记者在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金花园社区采访。

  石榴籽的故事: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宁夏大地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宁夏是全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宁夏时深切嘱托宁夏干部群众“继承和发扬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宁夏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民族团结,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成为最普遍的生活方式,民族团结的故事在宁夏随处可见,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宁夏大地。

  7月20日,记者随采访团在吴忠市调研采访。来到利通区金星镇金花园社区,刚下车,一位穿着红马甲的70多岁的老奶奶站在社区门口热情地与大家一一握手,她就是全国“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兰花大妈。17年前,退休的王兰花主动联系6名退休干部和爱心人士,成立了吴忠市首个社区志愿者服务小组,17年间,以她为代表的“兰花芬芳志愿服务”成为吴忠市民广为信赖的志愿服务品牌,志愿者也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如今的近10万人。王兰花向采访团深情讲述了7次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经历和志愿服务的故事。金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张丽萍是王兰花的“徒弟”,她一边带领大家参观社区展室展墙,一边向记者介绍说,社区围绕王兰花热心小组志愿服务队组建了“红袖章”“红管家”等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一对一”个性化服务,推动形成了“有时间当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的良好氛围。

  在“黄河明珠”吴忠市,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故事数不胜数,像金花园这样的社区还不少。吴忠市持续39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月”系列活动,持续18年举办“社区邻居节”,打造“好邻居中秋一日游”“重阳节话邻里情”“喜庆农民丰收节”“社区千家宴”等品牌活动。2016年、2021年,吴忠市连续2次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所辖5个县(市、区)全部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区)。在这座美丽的沿黄城市里,各族群众同饮一河水,黄河成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到渠成”。

  采访结束回湘途中,一则海报在采访微信工作群里刷屏,宁夏经济半年报出炉,今年上半年宁夏实现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5%,居全国第八位,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震撼之余我们深感,宁夏不愧是祖国西部的一块宝地,不愧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宁夏发展取得的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指路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现在,“总书记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成为全区728万干部群众的一致心声,塞上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正豪情满怀向着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的目标大踏步迈进。

  责任编辑:张 筱


>>><<<
【作者】:新湘评论杂志社记者 胡德池 佟秋月 陈家琦
【来源】:《共产党人》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