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这五年】于世界耳畔,讲述宁夏的绿色故事
宁夏清洁发展机制环保服务中心在美贺庄园1500亩的葡萄园中开展葡萄酒碳足迹示范应用。 美贺庄园供图
绿染山川,青黛铺陈。深秋时节行走在宁夏大地,黄河蜿蜒流淌滋养两岸沃野,贺兰山脉叠翠含青守护百姓安宁,尽显“塞上江南”的生机与壮美。
“点碳成金”激活新动能
2021年9月,全国碳交易市场传来一则好消息:中国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投资415万元,以41.5元/吨的价格买入宁夏电投西夏热电有限公司1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配额。
这笔交易,标志着宁夏实现了大宗碳配额交易零的突破。银川市通过打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功将企业的碳排放指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使企业实现了从“要我减排”到“我要减排”的观念转变。企业烟囱里飘走的不再只是废气,更是需要精细核算的“碳账本”。
“我们通过实施节能创新工程,不仅降低了企业成本,结余的碳配额还获得了收益。”宁夏电投银川热电有限公司电力交易中心副组长王鸣凯说。
企业的“碳账本”日益清晰,群众的低碳生活同样有明确价值。银川市建立碳普惠机制,将镜头对准日常生活场景,对公众的绿色行为进行量化激励。
2025年,银川市生态环境局兴庆分局委托第三方机构根据《银川市碳普惠自愿减排管理办法(试行)》和《银川市空气源热泵清洁采暖碳普惠方法学》,对银川市兴庆区通贵乡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改造项目碳减排量进行核算,在2022年11月1日至2025年4月1日监测周期内,通贵乡1898户农户因使用清洁能源取暖,共计减少碳排放11788吨。
以此项目为基础,银川市成功推动首笔大型活动碳中和签约交易落地。2025年8月5日,为抵消7月5日在兴庆区兰傒谷商务广场举办的“不象艺术第4周年音乐现场”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方通过银川市“六权”改革一体化服务平台,购买了通贵乡清洁取暖项目备案的34吨碳普惠减排量,用于实现活动碳中和。
银川市的碳排放权改革,早已从地方实践走向了国际舞台。2023年,在阿联酋迪拜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上,银川市碳排放权改革被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优秀案例予以展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从企业车间的节能减碳,到市民的低碳生活,银川市以低碳有价的理念,持续释放着绿色发展的新动力。
解锁葡萄酒的“碳密码”
2024年11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的边会论坛上,来自宁夏清洁发展机制环保服务中心的张丽勤站在演讲台前,发表了题为《农业产品(葡萄酒)碳足迹和农村碳交易助力中国乡村振兴》的主题演讲。这场发言,不仅让世界看到了宁夏在葡萄酒碳足迹研究领域深耕的成果,更向国际社会展现了中国以绿色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那什么是碳足迹呢?它源自英文“Carbon Footprint”,指特定对象(如个人、企业、产品)在一定时间内,因自身活动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与清除量之间的差值。简单来说,人类活动会产生碳,这些碳留下的印记,便是碳足迹。碳足迹就像是给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记了一笔账,能直观反映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作用。
随着低碳生活的全球化,低碳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近年来,宁夏葡萄酒产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葡萄酒产品有着非常可观的低碳潜力,葡萄酒碳足迹的研究能够为标识认证和产品出口贸易奠定基础。
一瓶葡萄酒的碳足迹,藏在它从田间到酒杯的全生命周期里。在种植环节,从葡萄藤生长所需的肥料、防治病虫害的农药,到灌溉消耗的水资源等,每一项投入都会产生相应的碳排放;在生产流通环节,酒瓶、酒标等包装材料的制作,葡萄酒的仓储、跨区域运输与终端销售,以及整个过程中产生废弃物的处置等,也都在碳足迹的计算范畴内。
宁夏清洁发展机制环保服务中心是工信部批准的国家第一批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它聚焦葡萄酒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研究与测算,出台了全国首个葡萄酒碳足迹的两项核心标准——《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碳足迹评价技术规范》《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生产碳足迹评价技术规范》。
“这两项标准分别从‘种植’和‘生产’两大关键环节,明确了碳足迹的核算方法与指标。宁夏葡萄酒企业只需参照规范中的测算路径,就能清晰核算出每一款葡萄酒从葡萄苗种植到成品出厂的完整碳足迹,能帮助宁夏葡萄酒更好地出口国外。”宁夏清洁发展机制环保服务中心总经理柳杨说。
在开展葡萄酒碳足迹示范应用的美贺庄园里,负责人奚强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美贺庄园干红葡萄酒(750ml)产品碳足迹核查陈述证书,上面清晰地记录了产品在原材料获取与加工、原材料生产等方面所产生的具体碳足迹数值。“我们酒庄的观念就是‘道法自然’,坚持用自然酿造表达这片土地的风土。而碳足迹研究,恰好能帮我们找到更生态的种植方式、更高效的酿造路径,最终酿出更高品质的精品葡萄酒。”奚强说。
向世界传递宁夏的治沙智慧
国庆假期,中卫沙坡头景区游人如织,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踩着金黄沙海,惊叹沙漠与绿洲交织的奇观。曾经吞噬家园的黄沙,如今成了旅游胜地。从与沙博弈到与沙共舞,这番变迁的背后,是宁夏治沙人近70年的接力坚守。
1956年,为保障我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顺利通车,全国首个专业性治沙林场中卫固沙林场成立,拉开了宁夏有组织治沙的序幕。
在与风沙的漫长博弈中,宁夏的治沙手段持续迭代升级。从麦草方格与“五带一体”防风固沙体系,到刷状网绳、蓝藻沙结皮、高效植苗等一批成本更低、效果更优的新技术,宁夏治沙效率与生态成效实现了双重突破。
2024年12月4日,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宁夏受邀代表中国举办主题为“推动生态脆弱区绿富同兴、探索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路径”的边会活动,并在“中国馆”布展,推介宁夏荒漠化防治经验。这是宁夏首次代表中国在联合国有关会议上向世界宣传推广荒漠化防治技术和经验。
中卫市国有林场总场正高级工程师唐希明发明的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受到众多关注,这种能在流动沙地中实现高效植苗的技术,能确保沙区灌木造林的成活率提高到80%以上,造林效率提高1倍以上。
不断翻新的治沙利器,让宁夏治沙事业稳步推进。2025年6月30日,中卫市腾格里沙漠固沙锁边工程迎来关键节点,随着最后一段刷状网绳式草方格嵌入沙层,一条长约153公里、宽约10—38公里的绿色“锁链”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全线合龙,宛如一条绿色长城横亘沙海,扼住了黄沙入侵的咽喉要道。
为促进经验共享,宁夏积极搭建交流平台,通过举办培训班、国际研讨会等形式,欢迎各国前来考察学习。已成功举办20多期的阿拉伯国家防沙治沙技术培训班,为阿拉伯国家输出了大量治沙人才。“埃及的荒漠化比例约96%,而中国,特别是宁夏,在荒漠化防治领域技术先进,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目前两国已签订了一些重要条约,希望日后能有更多的合作。”已参加了4次培训班的埃及国家研究中心博士迪亚说。
“我们始终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将宁夏的治沙技术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其他国家,让治沙合作成为促进国际友好交往的桥梁。”宁夏国际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主任董燕彪说。
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的家家户户都在屋顶架起了光伏板。 袁宏彦/摄
“绿电小镇”风光无限
昔日,“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是永宁县闽宁镇移民挥之不去的困扰;如今,闽宁镇化风为电、转光为能,将这片土地上的自然劣势转化为支撑发展的绿色新动能。
2023年8月,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和银川市人民政府启动总投资12.3亿元的“绿电小镇”项目,围绕“绿色能源、绿色电网、绿色用能”三大核心,推进30项重点工程建设,成功打造“绿电小镇”,实现了闽宁镇24小时全绿电供应,年节约标煤超6.79万吨,减少石油依赖4.81万吨,减少碳排放18.83万吨。
走进闽宁镇原隆村,屋顶上,一排排光伏板整齐排布,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镇区边缘的荒滩上,一座座风车随风转动。这蓝天之下闪亮的“蓝板板”与“大风车”,正是闽宁镇24小时绿电供应的核心来源。
怎么让绿电不断档?秘密就在大唐闽宁绿电小镇100兆瓦/200兆瓦时共享储能电站里——24个储能单元整齐排列,如同巨型“充电宝”。这个总投资约2.5亿元的项目,是“绿电小镇”的重点配套工程。它白天吸纳光伏、风电产生的富余电力,夜间释放补充供电缺口,还能通过构网型储能技术调节电压与频率,即便线路故障也能自发供电,为全天候绿电供应筑牢保障。
绿色能源变革不仅带来生态效益,更直接惠及民生。目前,闽宁镇正推进全域“煤改电”,预计在今年10月底全部完成。
走进原隆村居民杨惠的家中,屋内干净亮堂,曾经的煤炉换成了空气源热泵。杨惠指着一个奶白色、方方正正的设备说:“这就是我们冬天取暖的设备,以前烧煤,屋里又脏又呛,温度还不稳定。装了这个后,省心又暖和。”
在闽宁镇银川昌盛光伏生态科技园里,1245亩土地上281座温棚鳞次栉比,棚顶的蓝色光伏板在阳光下整齐铺开,这便是“棚顶发电、棚下生金”的光伏大棚。大棚年均发电量达4000万度,按每度电0.6元的价格并入电网,单光伏发电一项年收益就达2400万元。
光伏板不仅是“发电站”,更是沙土地的“改良师”。光伏板的遮挡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调节地表湿度,配合棚下的生态循环模式,让昔日沙地焕发生机。棚内采用“阴阳棚”设计,阴面培育香菇、灵芝,阳面种植果蔬,而废弃的菌菇棒经粉碎后,成为蚯蚓的“营养餐”,蚯蚓粪又化作有机肥反哺土壤,形成“零废弃”闭环。
这种模式也让农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银川昌盛光伏生态科技园员工海银花笑着说:“从我家到公司走路只需要10分钟,解决了出远门务工的难题,每个月工资还有3000多元嘞。”正如当地人常说的:“吸收太阳光的蓝板板,变成了鼓腰包的金罐罐。”
2024年11月,国网宁夏电力银川供电公司报送的《“绿电小镇”绘就乡村振兴新思路》方案入选《加速行动,加大贡献: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优秀解决方案》案例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现场发布,让世界倾听到了中国宁夏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故事。
电,曾是让西海固移民安心扎根闽宁镇的“定心丸”;如今,绿电又成为闽宁镇居民迈向健康富裕生活的“金钥匙”。
责任编辑:闫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