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这五年】奋力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共绘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宁夏坚持把符合条件的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率先在全国打造整省域示范区。 祁瀛涛/摄
2020年,宁夏获批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成为全国3个整省域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的试点省区之一。5年来,自治区紧抓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历史机遇,立足农业资源禀赋、生态类型特点,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焦“集约化、减量化、资源化、绿色化、生态化”发展定位,按照“点上突破、以点带面、全面转型”思路,探索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初步构建起“产业布局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生产过程清洁”的农业绿色发展格局,推动农业资源利用更加集约高效、产地环境更加清洁、生态系统更加稳定、乡村景观更加优美,为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了坚实支撑,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全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板。
坚持集约化,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
积极创建全国整省域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全国现代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始终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摆在突出位置,持续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效节水农业量质齐增,农业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一体保护,强化耕地资源管理监督和耕地质量提升。印发《宁夏耕地质量监测与保护提升规划(2021—2030年)》,明确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目标任务、技术路径、工程措施,通过建立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监测、常态化开展耕地保护管理督导检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实现耕地保有量1815万亩。坚持把符合条件的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率先在全国打造整省域示范区,截至2024年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01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77%。采取农艺、工程、管理等节水措施,强化水资源高效利用。扎实推动“三个百万亩”现代高效节水工程建设,大力推进高效节水设施建设和推广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技术。截至2024年底,累计发展高效节水农业645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20年的0.55提高到0.58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农业用水向节约高效转变。
坚持减量化,加快农业投入品控量增效
实施科学施肥用药增效、兽用抗菌药减量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等技术,农业投入品控量增效水平显著提高。通过项目带动,大力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及绿色防控技术,每年建设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县3—5个,通过推广化肥农药减量技术,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提高到42.63%、42.74%。规范种养殖投入品使用管理,坚持源头管控、过程监督、末端回收利用。从源头提高用膜标准,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建立“农户(作业公司)+回收网点+加工(处理)企业”的残膜回收利用处理模式,降低抗菌药物和重金属残留。截至2024年底,农用残膜回收率达89%。
坚持资源化,促进农业废弃物科学利用
扎实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充分考虑饲草需求、粪污消纳等因素,综合推进秸秆离田利用和粪污就地科学还田,促进循环利用、高值利用和梯次利用。持续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动建立秸秆利用与财政支持挂钩激励机制,示范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建立全区农作物秸秆资源台账。截至2024年底,累计建设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9个,集成推广秸秆有效利用模式5项,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由2020年的88.59%提高到2024年的91.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受到农业农村部肯定。持续推进粪污源头减量和就地就近科学还田。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畜禽粪污、渔业尾水资源化、无害化循环利用,全面推广种养结合、清洁回用、达标排放、堆沤还田、垫料利用、液体粪污贮存还田等9种资源化利用模式,通过建设粪污集中处理中心,提升粪污收贮运社会化服务能力,实现粪污规范处理和追溯管理。截至2024年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
坚持绿色化,实现农业生产低碳循环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绿色技术体系,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导向转向质量导向,建立完善种养结合的绿色循环发展机制。持续抓好绿色农产品提质增效。聚焦粮食生产和“六特”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产业提质计划、产业体系升级行动。每年遴选推广蔬菜绿色高质高效、水肥一体化、种养结合、稻渔立体种养等主推技术100余项、绿色技术模式20多项。截至2024年底,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70%,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比重达72%。全面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创建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3个、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02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0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1个,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达662个。突出抓好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按照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思路,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行动,推动农业产加销一体化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以绿色食品加工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格局,农业特色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发展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促进加工减损增值、流通降本增效、质量安全水平提升,2024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3%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达98.5%,有效保障了绿色农产品供给。着力抓好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大力实施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战略,截至2024年底,累计培育特色农业品牌647个、区域公用品牌20个,在全国授牌建设宁夏农产品品牌店95家。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中宁枸杞、盐池滩羊肉品牌价值分别位于2025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单第8位、第10位和第25位,“原字号”“老字号”“宁字号”绿色农产品品牌溢价能力实现了明显提升。
坚持生态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立足宁夏农业资源禀赋和生态系统特点,一体化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保护修复农田生物多样性,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水平。聚焦资源禀赋,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严格“四水四定”,以“六特”产业绿色发展为重点,持续优化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品质结构,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农业取水量占比由2020年的83.5%降低至2024年的81.8%。坚持系统治理,有效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系统保护利用耕地、草地、林地、盐碱地、湿地、水域等资源,落实黄河禁渔期制度,加强黄河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稳妥有序发展稻渔产业,2024年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达56.9%,森林覆盖率达11.55%,湿地面积达272万亩。另外,协同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截至2024年底,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的村庄达9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8%以上。
(执笔人:李晓明)
责任编辑:何青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