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特别策划 正文

强少年志 立中国心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8期 作者:冯学娟 发布时间: 2025-04-21 | 打印 | 字号:TT

屏幕截图 2025-04-23 085258.png

青春洋溢,勇毅前行。 闫院平/摄  

  2025年4月3日,宁夏固原二中、弘文中学连续30年开展徒步108里清明祭英烈活动,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30多家媒体报道,全网浏览量超过14.5亿次,引起社会各界持续关注。

  行走的是路程,砥砺的是精神。30年来,经过一代代青少年持续接力,这堂“行走的思政课”已打造成为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于一体的“大思政课”,从大山深处“走”红,成为思政课的“宁夏典范”。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青少年有志气骨气底气、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900年,正值国家内忧外患之时,梁启超撰文《少年中国说》,呼吁青年人担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100多年后的今天,“少年强则国强”的铿锵宣言依然激励着今日中国青少年奋勇前进。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办好思政课,就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协同做好“立德树人”大文章,引导青少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立德树人,要培养爱国之情。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1935年,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发出了“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无论教育行进到哪个时代,作答好“爱国三问”,都要作为思政教育“第一课”讲好,都要贯穿育人全过程各方面。

  爱国,是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的。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政协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要走出教室和校园,把思政课堂移动到红色基地、街道社区、田间地头、工矿车间、名胜古迹,让青少年充分感知大地的温度、吸吮泥土的芬芳、触摸时代的脉搏、播撒信仰的种子,深深热爱祖国的广袤土地、大好河山,热爱勤劳的人民、深厚的文化。在更多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思政课中,让青少年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伟力和实践伟力,激励青少年不断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每一名青少年都拥有一颗“中国心”,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

  立德树人,要培树强国之志。南宋理学家朱熹云:“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意为读书成才,必须先立下远大志向。“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树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志向和理想,他虽然一生饱尝颠沛流离的艰辛、贫病交加的煎熬,但始终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成就了伟大人生。近代以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培养出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名师大家,毛泽东等一大批进步青年在此立下报国之志,投身时代洪流。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即将离开韶山时给父亲留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从此,毛泽东艰苦求学,投身救国救民,在革命和建设的峥嵘岁月中锻造成为一代伟人。

  习近平总书记更是言传身教,经常同青少年朋友谈及自己的成长故事,勉励青少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1969年,习近平作为从北京来的年龄最小的知青,扎根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的老乡们同甘共苦,用脚步丈量宽广厚重的黄土高原,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他“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也为青少年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就是要激励引导青少年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坚强意志、吃苦耐劳精神,引导青少年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创造出彩人生。

  立德树人,要敦化品德修养。“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思政教育过程中,要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就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种在心中,做到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要教育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小事做好、小节管好,心存感恩、乐于助人、懂得谦让、学会宽容、自省自律,始终心存敬畏、遵纪守法。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成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丰富营养。

  精神的高地坚不可摧。于个体而言,磨砺于青少年时期的意志、精神和品格,涵养于青少年时期的朝气、锐气和正气,是一个人行走天地之间、跨越万水千山、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和支撑。于国家、社会而言,一批批有着鸿鹄志、中国心的青少年茁壮成长,定会成为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宁夏共产党人杂志社)

  责任编辑:何青芳


>>><<<
【作者】:冯学娟
【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