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108里,赴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
前往任山河烈士陵园的队伍行进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 闫院平/摄
1949年8月1日正午,黄峁山脚下任山河战场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64军的阵地战壕里匍匐着百余名战士,他们当中很多人的面庞还稚气未脱。这群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战士,用血肉之躯为宁夏解放迎来了第一道曙光。当最后一声炮响归于沉寂,364颗年轻的心脏在黄峁山凝成永恒的星辰。
2025年4月3日凌晨4点,启明星还高悬在六盘山上,宁夏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学的学子们已紧张列队,即将徒步108里,去看望那群永远留在任山河的“同龄人”。
今天,年轻的学子们用脚步叩击大地,历史的烽烟与青春的火炬在黄土地上交织,奏响了跨越时空的精神交响曲。这是精神世界的寻根——寻的是革命先辈用热血浇筑的信仰之根,寻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根。
脚步拓印的信仰年轮
1995年,时任固原二中校长韩宏种下了一粒“种子”。他或许未曾想到,这堂以“徒步108里祭奠英烈”为核心的综合实践课,会在30载光阴中长成参天大树。当城市的霓虹逐渐模糊了苦难的记忆,当物质的丰裕悄然消解着奋斗的意志,这堂“行走的思政课”以最质朴的方式,帮助青少年找寻初心,在青少年心中搭建起通往历史的桥梁。
30年前,黄峁山上碎石遍地,师生们互相搀扶着翻越险坡,磨破脚掌蹒跚前行。“提前让孩子备上两瓶水,拿上两个干馍馍,走路的时候感受到肚子饿,没有水喝,那种红军长征的情景才能浮现出来。我们的初衷就是要让孩子们吃苦,让他们知道苦是各方面的。”韩宏回忆起组织这场活动的初衷时这样说道。这不是刻意的磨砺,而是一次精心设计的精神对话——当学生们在烈日下舔舐干裂的嘴唇,在山路上踉跄前行,那些沉睡在书里的长征故事、抗战记忆,通过脚底的水泡、额头的汗水,真正融入了他们的生命体验。干馍馍的粗粝口感,化作了对先烈们“小米加步枪”岁月的深切共鸣;水壶的重量,承载着对幸福生活的丈量。30年来,一届届学子踏着前人的脚印,一遍遍走过那历经战火、象征着传承与信仰的崎岖山路,一年年重复积淀,初心不改。
2024年,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共青团中央宣传部指导,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社共同主办的“思想铸魂 网育新人”大思政课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中,由固原市弘文中学(原固原二中初中部)报送的《29年坚持行走的思政实践课》入选优秀案例。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上必须把牢,从小培养爱国心”,要“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正是对总书记这一要求的生动实践。
黄峁山上跨越时空的对话
黄峁山的碎石路,是108里征程中最考验孩子们意志力的一段路。晨雾裹挟着寒意,将本就崎岖的山路藏进白蒙蒙的雾中。冷风卷着黄沙在耳畔呜咽,才踏入山坳一公里,学生们的发梢已结成金丝,校服褶皱里嵌满细碎砂砾,连睫毛上都缀着黄土。咽了口唾沫,喉间霎时腾起呛人的土腥味。
“红旗飘到云彩里啦!”不知哪个学生对着远处的猎猎红旗喊了一嗓子。一眼望去,这支以固原二中、弘文中学师生为主体,汇集宁夏各地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共3200余人的队伍蜿蜒行进在山路上,犹如直插云霄的长龙。“我特别期待,昨天晚上激动得一夜没睡,就等着凌晨3点起床。”很多学生面对采访都兴高采烈地讲述着这段时间为百里徒步做的准备工作。
大西北的山梁终究是没那么容易翻越的。弘文中学七年级(3)班的一名男生汗珠顺着通红的脸颊滚落,镜片上也蒸起白雾,喉咙里不停挤出破风箱般的喘息。“怎么样?还能走吗?”班里的两位体育委员折返回来将他一左一右搀扶着。“来的时候大家都说过,这108里路谁也不许掉队。我们扶着你一起走。”晨光终于越过了山梁,给3个少年的脸庞镶上金边,恍惚与76年前在此匍匐冲锋的年轻身影重叠。那些被黄土地掩埋的誓言,此刻正在学生们交握的掌纹里重新发芽。
险坡处,固原二中高一学生李阳脚下一滑,眼看就要扑倒在地时,身后瞬间伸出五六双手。“抓紧我!”“背包给我!”少年们的呼喊在山谷间碰撞回响。弘文中学初一女生王雪扭伤脚踝,校医建议乘车,她却攥着登山杖摇头坚持道:“先烈冲锋时,可没有退路可选。”这些瞬间,不是刻意的戏剧化演绎,而是历史与现实在精神层面的自然接轨。学生们在山路上留下足迹,那些长眠的先烈们便刻入他们心中,用青春的名义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为什么要走下去?固原二中原校长韩映顺这样回答:“在行走过程中要让学生把固原的山川地貌、家乡变化尽收眼底。”行走的意义,在于让历史从文字中苏醒,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精神实体。学生们看着家乡的山川地貌在脚下延伸,感受着黄土高原的雄浑与苍凉,他们丈量的不仅是108里的地理距离,更是从物质享受走向精神觉醒的心灵跨度。
30年接力跋涉凝成的精神共识
经过5个多小时的跋涉,任山河烈士陵园的青松终于映入眼帘。陵园内的烈士纪念碑被正午的暖阳镀成琥珀色,菊花在学生们手中轻轻摇曳。祭扫仪式开始后,弘文中学学生代表海喻的发言震颤人心:“今日的安宁是谁为我们创造的?而享受这份安宁的我们身上又承担着怎样的责任?”这个问题正是30年接续行走的核心命题。
“但愿朝阳照国土,莫忘烈士血满地。”海喻的发言与1949年的冲锋号角在山谷共同回响。当“00后”的少年们俯身擦拭墓碑时,他们触碰到的不仅是历史,更是未来的火种——那些长眠的“同龄人”用生命点燃的星星之火,正在新时代少年中形成燎原之势。
时光回溯到30年前的起点,这条用脚步丈量的信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前10年,不管是家长、社会还是学校,对这个事情都有不同的看法,思想也不一致,有不少质疑和反对的声音。当时的保障也没有现在这样全面。”弘文中学党支部书记任皓回忆起过去时感慨地说。108里的徒步距离,单是听着便令人望而却步,孩子们脚底磨出血泡、体力不支的场景屡见不鲜,家长难免心疼,认为“把孩子折腾得太狠”。
走还是不走?答案是坚定的,那就是——“必须走!”因为只有让学生在跋涉中感受身体的极限,才能让红色记忆刻入骨髓;只有用双脚丈量过土地的温度,才能让信仰在血脉中扎根。令人动容的是,这堂“行走的思政课”逐渐成为固原二中学子的精神标识。“不走这条路,不算二中人。”这句朴素的宣言里,藏着新一代青年对传承红色基因的自觉认同。
从“凉水干馍”到“全城护航”,变的是保障条件,不变的是初心使命。当年的参与者如今已成为社会栋梁,他们带着自己的学生、子女重走这条路,曾经的受教育者成为如今的传承者。企业的赞助、市民的陪伴、公安医疗的护航,这些细节印证了一个道理:当教育真正触及心灵,便会激发全社会的情感共鸣。这场行走不再是学校的单打独斗,而是凝聚社会精神共识的统一行动。因为每个人都深知,守护好这堂“行走的思政课”,就是守护好民族的未来。
“行走的思政课”的时代作答
暮色中的固原,为迎接历经15个小时长途跋涉归来的学子,绚烂的烟花在天空绽放,50余里外的烈士陵园重归寂静,唯有新添的黄花在风中低语,诉说着未竟的誓言。30年光阴,3000余里路程,这条用脚步丈量的信仰之路,成为一部流动的精神诗篇。
思政课的本质,是构建历史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当课堂从教室延伸到烈士陵园,从课本走进真实的历史现场,红色基因便以最鲜活的方式融入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革命先烈的故事不再是考试重点,而是化作了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艰苦奋斗的传统不再是空洞口号,而是成为面对挑战时的行动自觉。这种沉浸式教育,让百年大党的精神密码在互动体验中得以破译,让新时代青少年在历史自觉中获得精神主动。学生们在山路上学会互相扶持,便懂得了何为团结;在疲惫时选择坚持,便理解了何为信仰;在墓碑前陷入沉思,便明晰了何为责任。
在物质丰盈、精神追求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场“行走的思政课”更显珍贵。2025年,这场意义非凡的祭扫活动一经开展,便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全国主流媒体与自媒体纷纷聚焦,竞相报道,其影响力不断扩大。银川市部分大学、高中的280名学生,满怀热忱地加入其中。远在千里之外的福州三中也有30名学子奔赴而来,只为参与这场庄重的祭扫活动。除此之外,260名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士,共同汇聚在这场活动中,让“行走的思政课”队伍愈发壮大。当越来越多的00后、10后踏上这条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徒步,而是一个民族在接力传承中不断焕发生机和希望。
108里路,是终点,更是起点。当明天的朝阳再次照亮六盘山这片红色的土地,又会有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整装待发。他们或许会忘记脚底的水泡,但却会永远记得墓碑上的年轻容颜;或许会模糊跋涉的艰辛,但却会永远铭记胸腔里的热血沸腾。这就是行走的力量,这就是思政课的魅力——它让历史成为活的教科书,让信仰成为前行的指南针,让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在与先辈的精神对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坐标。
责任编辑:李妍
记者手记
一堂生动的“双向课”
“我在等邻居家的哥哥回来,他去任山河看烈士去了。”当记者看到一名四五岁的小男孩抱着与他身高齐平的鲜花,眼神懵懂地随着人群望向路的尽头时,便蹲下身询问他的来意。这个充满稚气的回答,让记者深切感受到,一座城市与全城百姓对这群徒步108里祭奠英烈的学生们发自肺腑的呵护与骄傲。
徒步百里承英志,烟火万家迎子归。暮色里水泄不通的校门口,正无声地诉说着思政教育的深层意蕴。整座城市因这场活动全民动员,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吃苦教育和红色课堂——它在潜移默化中搭建起革命精神代际传承的桥梁,让城市的每个人都在服务保障、宣传报道、驻足守望的过程中,接受着一场关于民族精神的再洗礼。成年人心中关于民族历史的敬畏、关于理想信念的坚守、关于精神传承的自觉,正随着学生们坚定的步伐悄然苏醒。这堂“行走的思政课”,也是一堂对全社会的浸润式教育课。这堂深深触动人们内心的课,让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不再只呈现为书本上的铅字,而是在全城联动的温暖场景中,在人们关注的目光里,在代代相传的精神接力中,将生生不息,生长成支撑民族前行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