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政课“行”在路上“走”入心中
“聚焦立德树人 培育时代新人——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交流研讨会在宁夏固原市举办。 固原市委宣传部供图
4月2日,由宁夏教育工委、教育厅举办的“聚焦立德树人 培育时代新人——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交流研讨会在固原市举办。中宣部、教育部、多省(区、市)教育工委(教育厅)有关部门负责人、部分高校宣传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及师生代表等参加交流研讨。研讨会上,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黑龙江省教育厅等单位,厦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固原市第二中学等学校作交流发言,分享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宝贵经验和优秀成果。
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着力培育时代新人
上海市教育系统依托部市共建机制,用好用活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等丰富的红色资源,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引导广大师生传承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抓“部市校”一体统筹推进。建好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创新“1+N+X”组织架构,开展有组织的科研。“1”为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市教委,在教育部社科司指导下,承担中心建设规划组织;“N”为在复旦大学等10所高校布点建设分中心,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力量,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转化;“X”为与革命场馆、学术刊物等协同,在队伍建设、资源供给、成果转化等方面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统筹推进。依托市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等议事协调机制,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红色文化等重点工作纳入高校思政工作年度要点、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年度要点等,教育与宣传、文旅等部门协同研究形成落实举措。依托“市—区”两级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分类梳理校内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博场馆等资源,形成主题鲜明的红色文化研学实践线路,构建服务全市学生的“红色资源版图”,为深化伟大建党精神育人功能提供资源保障。多维联动。推进区校联动、校校联动、校社联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重点建好上海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联盟,打造“高校+区教育局+红色场馆”协同育人模式,布点一批红色文化弘扬基地,针对性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抓“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加快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指导学校因校制宜开设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课程。不断丰富思政课实践资源供给,着力推进学校和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等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协同开展实践教学,在杨浦滨江举办“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进思政课”实践教学,联合中共一大纪念馆开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观察‘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等。将伟大建党精神、党的创新理论、“四史”学习教育等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党史学习教育课程思政精品课、党史学习教育“空中课堂”,建设一批课程思政中心、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示范团队。充分挖掘中小学各门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四史”教育内涵,积极推进红色元素有机融入学科教学中。突出仪式教育,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重要战役纪念日等节点,组织开展各类纪念活动。推出“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给00后讲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品牌思政课活动。突出实践育人,用好全市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在红色场馆里做好伟大建党精神讲解员等。不断完善“系统—基层”理论宣讲架构,推进系统专家宣讲团、市大学生理论宣讲联盟等宣讲伟大建党精神,涌现出复旦大学“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上海交通大学“声入人心”学生理论宣讲团等一批“明星”宣讲队伍,在全社会形成宣传伟大建党精神的良好声势。
抓“多维度”强化研究服务。建立健全“市、校”两级研究课题机制。在上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中设立“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类别,每年支持一批课题研究。指导各高校特别是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分中心发布本校研究指南,引导高校专家、一线教师在重要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持续举办“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上海高校系列学术交流活动。指导各高校结合办学特色举办理论研讨会、学术座谈会、集体备课会等学术活动,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的良好学术交流氛围。组建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员队伍,定期开展交流研讨。联动相关期刊、主流媒体开设“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理论专版、专栏等,收集发布海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建好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传播平台、数据平台。定期建设一批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成果转化运用品牌项目。加快研究成果向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和文化传播产品的转化,用好伟大建党精神教育教学资源,形成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年度报告等,为深化用伟大建党精神育人提供有力支撑。
黑龙江省教育厅: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黑龙江省坚持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点工程,把握主线、统筹谋划、分类实施、一体推动,构建组织、内涵、衔接、人才、资源、数字“六链”贯通的推进体系,创建“1+13+N”具有黑龙江特色的一体化建设模式,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龙江方案”和“龙江实践”。
高站位推动一体化建设。省委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建设,省委书记亲自过问,省委常委会专题听取思政课建设情况汇报,将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列为省委督办事项,“一盘棋”推进落实,印发《黑龙江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意见》等文件,从组织领导、实施路径、队伍建设、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全要素布局。
高起点实施一体化建设。在全国较早启动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行动,构建“1+13+N”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体系(“1”即1个省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13”即13个市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N”即若干个由高校牵头建立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实现省域内13个市(地)100%全覆盖,黑龙江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在教育部年审中位列全国第一。围绕课程联动、教学贯通,分主题、分对象开发“同课异构”课程,“弘扬龙江精神,做时代好青年”同课异构成果获评全国首批示范教学资源。举办黑龙江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系列活动,召开工作推进会、举办学术报告会、开展现场教学观摩,省市联动、校校协同的机制不断完善,自上而下、上下结合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氛围不断浓厚,一体化建设不断提档升级。
高标准丰富一体化形式内容。开展黑龙江省大中小学“大思政课·龙江行”暑期社会实践研修,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一体化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在哈尔滨、牡丹江、大庆等地分别举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教师培训,大中小各个学段“同题异构”进行“主线贯通式”和“主题分段式”教学展示,推动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素质能力,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针对性。各市结合本地优势资源,推动一体化建设特色发展。牡丹江市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深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编辑出版《红色牡丹江》文化教育系列读本。大庆市围绕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成立了14所小初高思政一体化教学工作站“实验校”。高校发挥“龙头”作用,以工作推进会、启动会、经验交流会、座谈会、集体备课、专题报告等形式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相关活动,创造了鲜活经验。哈尔滨商业大学成立了黑龙江省首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建基地;东北林业大学与泰来县打造了“11135”共建模式。
高赋能助推一体化建设。打造一体化智慧平台,哈尔滨工程大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智慧平台通过数智化技术赋能的方式,打破地域、学段阻隔,高效推进一体化进程,构建沉浸式、生活化、靶向性的场景化育人模式,融合以知识体系可视化、问题导向和目标驱动的多元智慧课程体系建设,实现AI驱动的师、生、智三元交互精准化个性化思政课教学模式。依托龙江优秀精神、哈军工文化园“一馆三区”等丰富红色资源,以“资源数字化采集、标注、加工、存储、展示、交互”为主要形式,推进重要文献、革命文物、历史档案等核心红色资源的数字化重建工程,将红色故事、革命文物与视频、电子书、融媒体声音产品及AR动画等相融合,建设一体化红色资源数字库。
高质量推动一体化建设。与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等11个部门联合命名黑龙江省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175个,围绕7大专题,涵盖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校史馆、企事业单位、文化景点等场域,为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搭建平台。打造“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精品项目,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联合育人场馆打造的思政课程被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评为2024年度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精品项目。培育“小小讲解员”,黑龙江省博物馆面向社会举办了2024年暑假“小小讲解员”培训班,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近距离触摸历史,全方位感受龙江文化的独特魅力。
厦门大学:打造“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
近年来,厦门大学牵头组建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试点建设协同中心,整合百余个实践研学点,精心培育多条精品研学线路,建设“行见八闽”大思政研学实践圈,打造了具有福建特色、厦大风格的大中小学一体化研学实践资源平台,为构建校地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区域共同体,协同推进思政育人实践提供了良好载体、作出了有益探索。
立心铸魂,夯实引领式育人根基。“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用好用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的一系列极具前瞻性、战略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以及留下的一系列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将福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的独特优势,转化为研学实践圈的育人资源。打开“教室”之门、“学校”之门,串点成线、连线成圈,拓展立德树人新场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新思想触手可得,并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现场教学中可悟可感。利用数智技术建设信息化资源平台,推出一批优质微视频、微讲堂、微电影,打造“行见八闽”青年说、青年行、青年学、青年思等品牌活动,整合“大思政课”线上数字场馆,打造“指尖上的思政课堂”,推动形成跨越时空、拓展场域、线上线下互联、课堂与社会互通的研学实践网络,推动研学资源共融共建共享。
突出特色,构建沉浸式育人场景。用好用活红色场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校史馆、实验室、科研所等优质校地资源,统筹运用和并行推进各类思政资源。通过“四个一批”,即打造一批研学精品路线,推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做优一批品牌示范活动,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相互支撑、立体贯通。厦门大学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示范引领,牵头试点建设109个实践研学点,探索大中小学生“手拉手”共研共学机制,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区域联盟,在课程设计、研学组织、教师队伍等方面一体推进。精心组织开展“追寻领袖足迹”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连续3年牵头组织省级层面师生实践队从福建走向全国,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工作足迹、调研足迹和考察足迹;围绕思想探源之路、星火燎原之路、滴水穿石之路、绿水青山之路、文化寻根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高质量发展之路“七大主题线路”组织师生开展实践活动。立足高水平学科和高层次人才优势,主动输出学科、人才、活动、场地等优质资源,以翔安校区这一“科技创新引擎”为着力点,建设13个“大思政课”实践研学点,设置向海图强、空天报国、生命探秘、文化传承、乐智天地、光影世界、生态家园和人文厦大“八大研学模块”,有效克服硬融入、表面化等问题,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发力、协同育人,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育人和育才有机统一。
汇聚合力,打造协同式育人矩阵。立足福建地方特色资源优势,“跳出厦大办厦大”,协同政府、学校、社会等不同育人主体力量,探索建立区域思政课建设共同体,聚合各个方面的教育力量、德育资源和政策合力。厦门大学牵头成立福建省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试点建设协同中心,通过建立校地定期会商、问题协商、育人共商的工作机制,聚焦跨区域协同、跨校际联合、资源汇聚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度探索和改革创新,打破一地一校地理局限,推动构建多层次、常态化共融共建共享的育人新模式。学校还深入挖掘校友资源,充分发挥校友企业育人作用,着力打造“大思政课”创新性研究型工作平台、示范“金课”、高水平研究成果等,有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闽宁两地独特资源优势,推进“思政小课堂”和“闽宁协作大课堂”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闽宁协作的丰硕成果,在研学实践中讲好新时代“闽宁故事”。围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区位优势和海外办学优势,持续开展海外社会实践研学,迭代升级“行见八闽”海外“行走的课堂”。依托“嘉庚”号科考船,着力打造跨洋越海、辐射东南亚“行见八闽”的“海丝学堂”品牌。实施厦门大学“颉颃计划”大学生海外研学实践,向世界讲好福建故事、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华中师范大学:依托数字地图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华中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湖北省)牵头高校,编写了《荆楚足迹——湖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手册》,绘制了教育部等10部门在湖北设立的20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分布图和湖北省设立的272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省域分布图,依托数字地图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依托数字地图建设一体化特色思政课程。组织小学、初中、高中、中职、高职专科、大学6个学段教师录制题为“‘同上一堂大思政课’——在武钢一号高炉国家工业遗址公园探寻新质生产力”的一体化“行走的思政课”。联合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湖北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共同举办沉浸式校馆台协作系列“大思政课——信仰的力量”,并通过“大思政课”数字实践地图、华中师大官微视频号和直播平台等面向全国同步直播。举办“歌声中的党史”大中小学一体化沉浸式“大思政课”,将情景讲述、红歌传唱、舞蹈表演、经典朗诵相结合,在情景演绎中学习党史。组织大中小学师生前往兰考焦裕禄纪念馆等“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特色“‘四史’教育”实践教学,并结合数字实践地图平台有关内容,设计实践任务卡,指引师生配合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依托“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武汉‘四史’教育社会实践课”获评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
依托数字地图开展一体化集体备课教研。重点围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中的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北的考察地,结合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考察地建设发展背景和思政课教学内容,设计“主线贯穿、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主题,组织小学、初中、高中、中职、高职专科、大学6个学段教师同备一堂课,引入议题式教学理念,提出了“议题式教学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案”,先后开展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过程人民民主、新质生产力、法律的作用等专题的一体化集体备课暨现场教学展示,形成20余万字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议题式教学实录》书稿。
依托数字地图打造一体化优质教学资源。成立全国性思政课教学创新联盟,制作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教学资源500余份上传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共享优质思政课教育教学资源。创作的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被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评为全国优质资源示范项目1项、精品项目2项。指导学生围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相关人物、文物、实践和精神创作实践作品,学生团队创作的歌曲《红巷里的光》《星火》分别被武汉革命博物馆、辛亥革命博物院采纳为场馆宣传歌曲,绘制的导览图被武汉革命博物馆采纳为场馆地图,编写的《焦裕禄同志光辉事迹与崇高精神》被兰考焦裕禄纪念馆、焦裕禄纪念园采纳。
依托数字地图推进一体化教师队伍培养。与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武汉革命博物馆、兰考县焦裕禄纪念馆、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签订协议,开展结对共建行动,共同推进一体化实践教学。构建“大师资”体系,邀请“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负责人、讲解员等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备课教研。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对岗交流”行动,举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教学研修营”,推进一体化共同体听课评课行动,一线思政课教师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有关人员、理论专家等“面对面”。创建“大中小学手拉手·思政云课堂”,青年大学生为中小学生“云端”讲述党史小故事、哲理小故事、道德小故事、法治小故事等,开拓了结对学校中小学生的视野,点燃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成为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有效延展和有益补充,宣讲团队被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评为“圆梦工程”服务农村未成年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优秀团队。
2025年4月3日凌晨,固原弘文中学学生在操场列队,准备出发。 闫院平/摄
固原市第二中学:三十年初心不改 一百里培根铸魂
宁夏固原二中坚持30年、往返108里、两代人接力的一堂“百里徒步任山河祭英烈”行走的思政课,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的有力实践。
红色土壤厚植家国情怀,基因传承滋养学生心灵。任山河烈士陵园内安葬着364名在任山河战斗中牺牲的解放军烈士遗体,是宁夏最大的烈士陵园。1995年,时任固原二中校长韩宏设计了“徒步108里山路到任山河烈士陵园祭奠英烈”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破题之作。去往任山河的路沟壑纵横、蜿蜒崎岖,全部是土路和沙路,最适合红军长征情景模拟,也适合挑战孩子们的身体极限,有利于培养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一走就是30年。两代人,108里路,在缅怀和徒步行走中传承红色基因,在赓续红色血脉中坚定理想信念,在汲取奋进力量中铸造固原二中学生特质。这就是用脚步丈量青春,用心灵感悟革命历史。
活动实践促进课程开发,课程设计体现育人价值。固原二中“行走的思政课”具有“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更具人气”的鲜明特点。坚持在行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行,30年的行走实践丰富了思政课的内涵。固原二中把课堂从教室搬到户外,一步步走下去的旅程是“教师”,崎岖蜿蜒的山道变“教材”,不仅培养了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的精神,同时也不断磨炼了学生坚韧不拔、勇毅前行的品格。30年百里祭英烈活动,凸显了“行走的思政课”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
体现协同育人新范式,探索思政教育新样态。固原二中利用“行走的思政课”独特的育人价值,把活动推向课程、把课程推向文化、把文化推向育人,实现了从一个学校的单体行走变成校际联手、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群体活动,从培育学生到对教师、家长、社会全员的全员培育,从影响固原到走向全国。学校坚持把革命历史转化为课程资源、把革命遗址转化为学习阵地、把英烈精神转化为前行动力,实现了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行走的思政课”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堂“行走的思政课”实现了在行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行,让“行走的思政课”最终落在培根铸魂上,达到了知识体系、思想体系、情感体系、行动体系的高度统一。
责任编辑:李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