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写在绿水青山间的宁夏答卷
石嘴山市打响降碳减碳战役,走出转型发展“绿色路”。图为石嘴山市城市新貌。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成为一道必答题。宁夏把增进人民群众生态福祉摆到优先位置,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展现了宁夏担当。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已成为宁夏的普遍常态。
减污治污,守护碧水蓝天
走进银川市富邦印刷包装有限公司的绿色智能化工厂,一排印刷机被安置在独立密闭的专门车间内,机器顶部装有大型“吸尘器”。“这种类似‘吸尘器’的装置其实是一个集气罩。”银川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科负责人苟元珠说,它的作用主要是利用负压收集印刷过程中油墨挥发产生的无组织有机废气。
蓝天白云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最朴素的理解。在大气污染防治中,宁夏以PM2.5控制为主线,以重点区域为主战场,以秋冬季为重点时段,持续推进煤尘、烟尘、汽尘、扬尘“四尘”同治。完成燃煤自备电厂25台火电机组和水泥行业21条生产线超低排放改造。全区地级城市建成区全部实现以热电联产为主的清洁能源供暖方式,城市建成区内2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基本清零。2018年至2022年,全区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83%以上,PM2.5、PM10平均浓度连续5年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用随处可见的“宁夏蓝”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的期盼。
永二干沟是流经永宁县、兴庆区的一条排水沟,曾经的永二干沟颜色黑、味道臭。现在,永二干沟水质清澈、草木葱茏、水鸟翔集。从黑臭水体到水鸟翔集,永二干沟的变迁是宁夏水污染防治的一个生动缩影,见证了新时代宁夏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实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统筹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保护,推进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城镇污水、农村排水“五水”共治。实施清水河、渝河、葫芦河、沙湖、重点入黄排水沟等不达标水体综合治理,取缔封堵58个入河(湖、沟)工业企业直排口,在污水处理厂末端及入黄排水沟适宜地段累计建成投运人工湿地48座,进一步控制和提升水质。实施35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全部稳定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在宁夏中盛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曾经会造成二次污染的粉煤灰、脱硫石膏,经过一道道工序,摇身一变,成了全新的绿色环保新型建材。作为全区单条生产线产能最强、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利用固废研发、生产绿色墙材的企业,宁夏中盛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是宁夏推进固废综合利用项目落地的“战场”之一。近年来,宁夏聚焦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结合,推进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畜禽粪污、工业固废、电子废弃物“六废”联治。银川市、石嘴山市“无废城市”建设稳步推进,2022年,全区固体废物总体呈现“两增两降一减两个100%”,其中,全区危险废物安全利用处置率达到100%,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完成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分级管理不断加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
植绿增绿,厚植生态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近年来,宁夏坚持以“一河三山”为重点,以“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牵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落实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和盐碱地综合治理,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着力培育健康稳定、功能完备的生态系统。
贺兰山是我国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维系着西北至黄淮地区气候分布和生态格局,守护着西北、华北生态安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宁夏稳步推进贺兰山生态修复。2017年打响了“贺兰山生态保卫战”,全面启动实施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2018年启动了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
作为贺兰山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石嘴山市2019年起统筹推进保护区一体化综合整治修复,采取坡面覆土、播种草籽等修复措施,治理面积88平方公里;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启动“贺兰山分片包植增绿”活动,累计栽植苗木50万株,绿化面积3.5万亩,使贺兰山生态保护区内曾经“黑、脏、乱、差”的状况得到根本性好转。“通过‘贺兰山分片包植增绿’活动,一年可植树1.2万亩。”石嘴山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当我们再次走进贺兰山,山体的每个褶皱中都有了绿色,小动物们怡然自得地奔跑,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坑里处处新绿、充满生机。
中卫多种一棵树,黄河少落一粒沙。中卫市通过推进百万亩黄河流域防沙治沙工程和涵养林建设,有效加固了生态安全屏障。沙漠治理150万亩、逼退腾格里沙漠25公里、治理区植被覆盖率由不足1%提升至42%……中卫市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巨大转变。这背后,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创新提出了“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的铁路沙害防治体系,有力保障了包兰铁路平稳运行60余年,试验站发明的“高立式沙障+草方格+旱生灌木”治沙方法,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多种树、护生态”已成为中卫人民的共识,厚植生态底色,不仅为当地群众拓展了生产生活空间,还变沙之害为沙之利,构建起生态产业体系。
北部应绿尽绿、中部扩面增绿、南部护绿涵水,宁夏在植绿增绿上持续用力,加快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十三五”期间完成营造林585.17万亩,草原生态修复10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5.8%,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到56.5%。2021—2025年全区将完成营造林600万亩,构筑绿量适宜、布局均衡、系统完备、稳定高效的林草生态系统。
降碳减碳,提速绿色转型
20世纪50年代,三线建设在宁夏吹响号角,石嘴山市在煤炭中走向辉煌,成为宁夏工业的摇篮,后来随着资源枯竭逐渐沉寂。如今,石嘴山市加速绿色改造摆脱窘境,打响降碳减碳战役,昂首阔步走出转型发展“绿色路”。
作为国内铁合金、电石和碳化硅重要生产基地,石嘴山市每年产生富含一氧化碳的工业尾气30多亿立方米,为有效消纳工业尾气,石嘴山市在碳捕集、碳利用和碳循环方面先行先试,打造出生物发酵法制燃料乙醇及乙醇梭菌蛋白粉产业集群,加快绿色转型发展。
石嘴山市宁夏滨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厂区中,机械轰鸣、作业有序,中控室里,技术人员实时监控着设备运行状态。曾经令生产者头疼的工业尾气在智能化设备中经过气体预处理、微生物发酵、蒸馏脱水、蛋白分离等一道道工序,摇身一变成为燃料乙醇、蛋白饲料等高附加值产品,成了清洁能源和饲料市场上的抢手货。
为了将蹚出的路子走得更实,石嘴山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国内多家尾气开发利用公司与宁夏乾洋循环化新材料有限公司、宁夏滨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平罗滨河碳化硅制品有限公司、平罗宁源冶金有限公司等签订燃料乙醇项目协议,使工业废气循环处置链条不断优化壮大。
石嘴山市降碳减碳、加速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是宁夏工业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类似的事例也发生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曾经漫天的黄沙已经被高耸的建筑、纵横的管道掩盖,一座煤制油的高端产业新城崛起。在这里孕育出点煤成金的奇迹,乌金煤炭实现了从“黑”到“白”再到“彩”的华丽转变,变身为柴油、氢气、氨纶、香水、高铁上的隔音阻燃材料、汽车的保险杠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原材料。“煤头化尾”实现大力发展,产业链被不断拉长,如今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已然成为宁夏现代煤化工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降碳减碳中齐头并进的还有借助自然资源的清洁能源。宁夏依靠丰富的风、光资源,加速推进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走出了一条风光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沙漠、戈壁、荒滩中光伏、风力发电设备随处可见,形成了“蓝海”向阳而生、白色风车林立的优美画卷。如今,宁夏电网新能源装机容量超过3000万千瓦,装机容量占比超过50%,新能源利用率连续4年超过97%。
风起浪自涌,“绿能”正澎湃。宁夏将以绿色低碳赋能,走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
责任编辑:闫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