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 凝聚新时代青春力量
放飞梦想——宁夏大学毕业季掠影。 钟子杰/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责任,肩负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提升国家文化竞争水平、建设文化强国的客观需要。当今社会在技术条件、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面临着诸多挑战,需充分调动各方要素,在思想价值引领、环境氛围营造、鉴别能力提升、社会实践锻炼等方面下功夫,强化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使命担当,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突出思想价值引领,守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责,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场所。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是强化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使命担当的首要前提。在顶层设计上,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一站式”社区服务、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中融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实现意识形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有效衔接。在工作机制上,建立健全、精准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形成高校意识形态网格化引导管理体系,将教育引导工作走在管理管控的前面,积极谋划、推动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把“低级红”“高级黑”等不良的价值取向、文化渗透扼杀在萌芽状态,注重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相统一。在阵地建设上,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和“三微一端”营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环境,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及其关注热点,在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设置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依托“四史”内容,通过图文、视频、互动等方式实现网络意识形态的内容表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向心力、感召力、传播力,引导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涵养中国精神。在队伍建设上,要有针对性地面向专职辅导员、专业教师开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以互联网前沿理论与技术为关键的业务培训,强化政治理论素养和用网管网水平,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敏锐性和战斗力,保证“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为守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提供队伍保障。
巩固提升辨别能力,深化文化认知认同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他们正处于思想认识迅速变化并不断成形、成熟的重要时期。如果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就失去了文化认同的根基,加之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侵入和渗透,文化自信就会面临严峻挑战。通过教育手段引导大学生提高文化鉴别能力,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是强化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使命担当的题中要义。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文化安全教育纳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之中,设立中国传统文化鉴赏、国家文化安全教育、中西文化比较等公共选修课。要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中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激发学生认识、传承中华文化的兴趣与信心,进而在学习感悟中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归属和价值判断。要在思想上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准确辨别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敏锐甄别并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文化的渗透和侵蚀,提升文化辨别力。
注重凝聚四方合力,构建浓厚文化环境氛围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的共同责任。对于大学生而言,强化其坚定文化自信的使命担当,不能只依靠高校主体力量,还要依靠社会、家庭、个人的主体力量,形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四方合力,共同构建浓厚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在社会层面,文化企业、文化场馆是文化氛围的主要营造者。文化企业应在承担社会文化责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青年群体对文化的情感需求、现实需要,充分挖掘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元素,在文化产品的设计、研发上注重其原创性、感染性和渗透性,为青年大学生提供选择性多、针对性强的影视、服饰、书籍、音乐、餐饮等文化产品;文化场馆要因时而进,根据现实发展要求对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进行人性化、多样化、个性化升级改造,将文化场馆打造成为既能提供文化盛宴又能满足“打卡”需求的修身养性、放松身心的场域。在家庭层面,要充分发挥家庭长辈、成员对大学生的“源泉”塑造作用。家长要身体力行、做好示范,用正确的“三观”、健康的心理、正派的为人、良好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对下一代进行言传身教,以和顺和谐的家风带动家庭成员继承传统美德、崇尚社会公德、厚植家国情怀,筑牢青年一代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个人层面,大学生在文化学习、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中居于主体性地位,要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坚守正确的文化观,把握好道德和法律的边界,强化道德自律意识,在学习实践中涵养并树立爱国之情、公民意识、理性思维和正确的价值观,为自身文化自信固本培元。
聚焦文化实践育人,增强文化强国的使命感
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增强文化自信不能坐而论道、侃侃而谈,要通过参与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体验文化生活的广阔境界、把握文化生活的内在规律,在文化实践中尊重历史、面向时代、贴近人民,做到“尊古而不复古,守正而不守旧”,增强文化自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是连接大学生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要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建立健全高校与地方、高校与社会的合作机制。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将专业理论知识同社会服务相结合,寓教于乐、寓学于行,使大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社会实践中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建立高校与地方的文化建设协同机制,组建大学生文化宣讲团、文化活动志愿服务队等,号召大学生到社区、社会福利院、文化场馆、历史文化旅游胜地等开展文化知识普及、文艺公益演出、文化讲解、非遗文创产品直播带货等活动,将青春朝气、专业底蕴、生活志趣、动手能力付诸在文化建设大熔炉中,在文化知识素养得到提升的同时锻炼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实践能力,在熏陶和感染中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
(执笔人:冯禹君)
责任编辑:李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