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非洲大地上的中国医生
莫诺和库福省中心医院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进行远程会诊及学术交流。
宁夏,中国的西部;贝宁,非洲的西部。
医疗援助,将两种不同肤色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宁夏自1978年向贝宁共和国派出第一批医疗队至今,45年从未中断。45年来,他们坚持生命至上,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送医送药,为贝宁人民解除病痛,攻坚克难开展高难度手术,填补了贝宁医疗史上的诸多空白;45年来,他们不忘祖国重托,坚持爱心传递,用汗水乃至生命谱写着白衣天使的颂歌,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树起了一座座中非友谊的丰碑。从此在非洲大地,他们有了一个响亮称号——中国医生。
壮志凌云赴非洲
“挥泪告别了父母妻儿,带着国家的神圣使命,怀着壮士此去何日归的别绪和献身贝宁不思返的豪情,第一次踏上了远征西非的行程。”
“今天是农历腊月三十,有点想家了,得打个国际长途电话给家里人。”
翻开宁夏医疗队队员们的那一篇篇日记、那一本本病史,写满了他们的喜怒哀乐,记载着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今年90岁的邹光珍,是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原妇产科主任。在60多年的行医生涯里,邹光珍时常会想起45年前那次特殊的行程。1978年,她和队员们代表国家去贝宁共和国进行医疗援助的那一年……
贝宁共和国位于非洲大陆西部,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全国有50多个民族,夹在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终年高温,经济作物以种植棕榈为主,因而又被称为“棕榈之国”。
作为第一批援贝宁的医疗队员,邹光珍当时就想,出国后一定要树立中国医生的良好形象,一定要以高超的医疗技术服务外国友人。出发前,医疗队员们对艰苦的条件做足了心理准备,然而当他们抵达贝宁纳迪丹古省医院和坎迪县卫生中心后,眼前的情景仍然让他们不知所措:没有病房,没有最基本的医疗设备,就连血常规的化验设备都没有;没有水,没有电,不要说工作,就连医疗队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当时,贝宁共和国医疗事业十分落后,全国医生还不到100人,一个县(市)基本上只有一家医院,每家医院只有一个医生……
邹光珍到坎迪县卫生中心的第三天接诊了第一位患者——一位宫外孕患者因大出血被送进了医院。“病人血压测量不到,怎么办?是抢救,还是不抢救?但如果不抢救的话,病人很快就会死亡。”邹光珍心里很着急。
在队长孔繁元的率领下,医疗队员开始了紧急抢救。没有麻醉药,就用针灸为患者做局部麻醉;没有电,队员们打上煤油灯和手电,邹光珍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和高超的医术,硬是把病人从死亡边缘抢救了过来。
大家第一次在异国土地上有了欢乐与笑容。因为对这个从来没有开展过手术的坎迪县卫生中心来说,这是先例,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为了尽快开始工作,队员们顶着高温酷暑,克服缺水缺电、疾病传染、语言不通等诸多困难,连续奋战10多天,自己动手整理从国内带去的药品,把100多个包装箱堆积起来制作成药柜,与坎迪县卫生中心的医生们一起建立了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针灸科和手术室,配备了手术器械,安装了无影灯。就这样,一个初具规模的县医院因他们的到来诞生了。
回首当年那段刻骨铭心的援外经历,队长孔繁元难掩激动的心情,他说:“作为第一批迈进非洲大陆的宁夏援外医疗队成员,当年意气风发的我们现在都已经步入耄耋之年,有的同志甚至已经离开了我们,但在非洲奋战的700多个日子依然历历在目,虽然中间隔着40多年的光阴,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技艺精湛显担当
“贝宁是个缺医少药的地方,传染病高发,过去后一定要克服困难,发挥自己所长,造福当地百姓!”临行前师傅的叮嘱让高杰充满了信心。
2022年8月,固原市人民医院妇科医生高杰成为中国(宁夏)第26批援贝宁医疗队纳迪丹古治疗点队员,第一次踏上非洲,看到大洋彼岸美丽的景色和落后的医疗设施,高杰的心里为之一颤。想到师傅邢固芬曾拖着病体先后两次踏上非洲援外4年,高杰下定决心,既然来了就不能辜负使命。
高杰的师父叫邢固芬,是固原市人民医院妇科的一名主任医师,她先后于2000年、2010年两次到贝宁开展医疗援助工作,2013年荣获全国援外医疗队先进个人称号。
在固原市人民医院妇科门诊科,邢固芬向记者讲述起10多年前援贝宁的故事。邢固芬说,她始终忘不了贝宁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在贝宁,轻症患者都不上医院,来医院的都是急重症患者。妇产科的重症患者多为难产、子宫破裂、大出血休克等。医院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大家只能凭着临床经验诊治。“有天深夜,一位大出血的休克患者被送到医院,当天又赶上停电,我们只能用微弱的手机亮光作为光源。没有止血纱布和器械,就用拳头压住出血部位,一只手止血一只手缝合伤口,大家全身都被汗水浸透了。”邢固芬说。经过几个小时的救治,患者终于苏醒了。那一刻,队员们的脸上才有了笑容。
邢固芬说,每成功救治一名患者,大家都感到很欣慰。但有一次历险,让她差点回不了国。在贝宁,艾滋病的发病率很高,孕产妇群体的比例更高。一次她的脚趾不小心弄破了,正好赶上抢救一位子宫破裂的患者,由于没有鞋套穿着拖鞋做手术,患者出血太多溅到了她的脚上,经过几个小时抢救患者得救了,但却发现患者血检呈HIV阳性。
伤口接触到艾滋病患者的血液,邢固芬顿时紧张了,怎么办?她立即去做了血检,但要等3个月的窗口期过后复查才能定性。那段日子对邢固芬来说真是太漫长,她不敢告诉队友和家人,每天继续坚持做手术、上门诊、出急诊,有时睡不着觉就会胡思乱想:“若传染上艾滋病,以后怎么活下去,就再不能回到祖国了。”庆幸的是,3个月后血液复检呈HIV阴性,邢固芬这才如释重负。
“不苦是不可能的,那里的条件比我想象中还要艰苦,5年之中我得了4次疟疾,回国后又得了两次。”提起援助贝宁的情景,第9批医疗队队长郝永存仍记忆犹新。
2000年11月2日,贝宁坎迪医院门诊送来一名非常严重的胸外伤病人,病人呼吸困难,伤口不断地往外喷血。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郝永存判断病人可能是心脏穿透、其他脏器损伤,必须立即进行手术。被送上手术台时,病人血压已经测不到,心电图也出现了危险信号。在场的贝宁医生都认为伤员已经无法抢救,并向家属报告了抢救无效的结果。时间就是生命,在郝永存的指挥下,中国医生迅速给伤员输血、输氧,没有开胸器,他们就拿骨科的锯子锯开胸骨,再用手把它掰开,情急之下,郝永存直接用手对肝脏压迫止血,同时清除瘀血,然后仔细地缝合了心脏的裂口。
看着逐渐恢复血压的病人,在场的贝宁医务人员惊呆了,他们第一次目睹了这样成功的手术,第一次看到如何将一颗几乎停跳的心脏缝合修补,并使它重新跳动起来。贝宁医生赞叹道:“奇迹!奇迹!中国医生真是太棒了!”
也就是从郝永存这次手术创造奇迹后,贝宁国家卫生部要求各家医院正式开始筹建心胸外科,郝永存也被授予贝宁共和国骑士勋章。
在贝宁国土上,一批批中国医生凭借其精湛的医术续写着传奇:第1批医疗队队员、针灸科医生马文竹用中国针灸术让瘫痪7年的贝宁妇女站了起来;第7批医疗队队员、外科医生商廷钧为贝宁群众完成第一例开颅手术;第9批医疗队队员、骨科医生温鹏为一名下肢肿瘤患者成功将上肢骨骼移植到下肢……宁夏医疗队队员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贝宁群众高喊:“沙娃,道客得赫,西诺娃!”(您好,谢谢,中国医生!)
中国(宁夏)医疗队在贝宁开展义诊活动。
医者仁心爱无疆
国虽有界,医者无疆。中国医生以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解除了当地百姓病痛,并把中国的诊疗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务人员,填补了贝宁医疗史上的诸多空白,搭建起中非人民友谊的桥梁,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之善。
中国(宁夏)第24批援贝宁医疗队队员、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医生马晓是第一次参与援贝宁医疗工作,出发前他不断向老队员“取经”,做足了“功课”。到达贝宁几个月之后,新冠疫情在全球暴发,这给开展医疗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贝宁期间,马晓不仅担任内科诊疗工作,还负责疫情防控、培训指导、疫情上报等工作。“在贝宁期间,我们克服种种压力,完成了许多大型手术,在缺医少药、疫情肆虐的情况下,我们积极推广中国抗疫经验,与贝宁人民一起抗疫,共渡难关。”马晓说。回国后,马晓将第24批中国(宁夏)援贝宁医疗队在非洲贝宁13个月难忘的工作生活经历记录下来,汇集成了一本书——《爱在西非》。
援外医疗队员们都是从全区的三甲医院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出征前都要进行为期半年的培训(主要是语言培训)。记者在银川援外医疗队培训基地见到了正在参加培训的冯海涛,再过一个月他就要和队友们去贝宁替换第26批队员。冯海涛是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一名厨师,他说:“这是我第二次报名去贝宁,我除了不会看病啥都会干,比如做饭、种菜、维修、打扫卫生等,这次又选上我很开心。我的主要任务是给咱们的医生做好后勤保障,让远离故土的他们能安心工作。”
“自治区卫健委把援外医疗作为一项政治任务,队员们去的地方条件极其艰苦,我们尽可能为大家提供工作生活上的便利,确保他们平安健康归来。截至2023年底,宁夏累计向贝宁派出医疗队26批、队员616名,诊治患者300余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10万余例。”自治区卫健委对外交流合作处处长陈妍告诉记者。
近年来,随着一批批医疗队员们的接续努力,贝宁的医疗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医院科室完备了、医疗设施增加了、当地医护人员增多了,宁夏还将“互联网+医疗”服务运用到在贝宁开展远程诊断、病例讨论、床旁会诊、指导手术、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中,特别是在贝宁医院建立了中医科和“中贝中医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开展针灸推拿、拔罐、小针刀等中医治疗,传播中国中医药文化。2023年11月14日,为落实中贝元首外交成果,中国援贝宁“光明行”白内障义诊手术活动在贝宁莫诺和库福省中心医院正式启动,中国(宁夏)援贝宁“光明行”医疗队专家和中国(宁夏)第26批援贝宁医疗队队员们共同为贝宁当地232名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手术,再次将光明播撒在非洲大地。
贝宁大地上,留下了中国医生的故事,也留下了医疗队员的无疆大爱。
45年来,有3名宁夏医疗队员为援外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是刘玉荣、李书峰、王舒拉。烈士已去,但队友们踏着他们的足迹,依然坚定前行。
责任编辑:李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