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特别报道 正文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坚定文化自信 坚持守正创新 奋力谱写文化繁荣发展新篇章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22期 作者:中卫市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 2023-12-07 | 打印 | 字号:TT

QQ截图20231207072954.png

  黄河宿集,让人感受岁月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对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提供精神动力、汇聚磅礴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卫市作为黄河入宁第一市,地理位置重要,文化资源丰富,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个着力”的具体部署,在文化建设上先行先试、示范引领,努力为先行区建设贡献更多文化力量。

  聚焦内在价值,着力加强保护利用

  赓续文化血脉,传承文化基因,挖掘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必须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近年来,中卫市创新实施以“守护黄河根脉”为主题的传承黄河文化基因、延续中华历史文脉推进工程,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不断提升。

  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卫市有诸多历史遗存,如一碗泉、芨芨湖、长流水等多处新旧石器时代遗址,照壁山铜矿、下河沿瓦窑等秦汉时代遗址。中卫市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土,将尘封的历史揭示出来,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同时在开展文物普查和专项调查基础上,全面摸清文化遗产底数,建立健全资源分级、分类保护名录,实现历史文化资料的动态管理,竭力守护好这份宝贵资源。

  实施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健全文物保护机制,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长城保护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对古村落、古建筑、文物古迹、农业遗迹和特色戏曲、民俗、传统技艺等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文物安全联合督察机制,持续开展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和文物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不断提升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文化从业人员的挖掘培养,不断壮大专业保护力量,让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丰富文化保护利用载体。加强历史文化研究阐释,汇聚专家学者力量,成立博物馆联盟、新媒体联盟,谋划成立黄河文化研究院,搭建黄河文化研究平台。系统整合文化资源,深入推进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中卫段)工程建设,实施照壁山铜矿遗址保护利用等重点项目,加强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开拓文化表现形式,举办社火展演暨舞龙舞狮比赛等民俗活动,出版《中卫文物藏珍》、“守护黄河根脉系列丛书”,拍摄《羊皮筏非遗文化》《大麦地岩画》等电视纪录片,全面展示中卫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数字化平台,结合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推动建设黄河文化数据中心、数字文化馆,实施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图书馆数据库等项目,让历史文化资源在数字化呈现中传承创新。

  聚焦文化认同,不断丰富产品供给

  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血脉和纽带,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凝聚人心、引领风尚的重要功能。近年来,中卫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两个效益”相统一,持续优化丰富文化供给,以文化人、以艺通心,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着力画好文化认同最大同心圆,汇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磅礴力量。

  推动文化场馆提档升级。实施公共文化空间行动计划,打造沙漠图书馆、水上音乐厅、地名文化展馆、24小时微书房等文化场所,推出“风吹到哪页读哪页”文化IP,筑起心灵栖息之地。制定赛会与城市共成长目标,以承办自治区第十六届运动会和残特奥运动会为契机,进行一系列“体育+人文+城市”的有益探索,面向全国征集会徽、会歌、吉祥物作品,精心制作发布文化宣传片,将文化与体育精神相融合,不断擦亮城市文化名片。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等设施,办好农民丰收节、培树“百姓春晚”品牌,组织艺术知识普及、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全民健身等活动,让群众共述文化之韵、共享文化之美。

  推动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推出道情小戏《三个女红军》,推出红色专题展览,引领后人追寻前辈足迹,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挖掘乡土文化,培育乡村文明,推出优秀纪录片《古味新年》《古韵中卫》,让乡土文化得以传承。打造系列文创IP,提出“来自母亲河的祝福”品牌概念,推出剪纸、刺绣、沙石画、黄河水车、黄河石、黄河古瓷等“黄河印象”系列文创产品。举办“黄河诗会”“非遗大集”等非遗展示展演活动,营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文化新风采的生动局面。

  推动文艺活动好戏连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按照体现农民主体、热在乡村、乐在群众的新时代乡村文化生活新要求,持续开展“文化大篷车”、送戏下乡、“千名文艺志愿者进基层”等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放大“中宁县农民合唱团”“永乐村艺术巷”等基层文艺品牌示范引领效应,“千名文艺志愿者进基层”主题实践活动获评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实施书香中卫城市浸润行动,创新承办首届“书香宁夏——乡村阅读论坛”,编排情景剧《千载诗书泽》,涵养全民阅读良好风尚,一城书香氛围日益浓厚。

QQ截图20231207073331.png

中卫市特色文创产品亮相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聚焦提升产值,推动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不仅能以“产业之兴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能以“文化之繁荣”凝聚起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近年来,中卫市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产业培育方式,不断释放文化的经济价值。

  完善产业体系。全力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指导研发“丰安渡”黄河古瓷、黄河陶印等特色鲜明的文创产品,亮相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培育新型文化消费模式,打造系列城市IP,布局形成高庙历史文化街区、大漠味集·向阳街等新兴文化旅游特色集聚区,大力发展夜间经济。鼓励发展数字出版、数字动漫等新型文化业态,建立与福建漳州等城市的文化交流机制,深化与知名文化企业的合作,在产品研发、创意设计、品牌建设、定制销售等方面引导企业拓宽思路,不断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

  坚持文化赋能。加强对外文化宣传推广,促进国内外媒体的合作对接,《山水间的家》《远方的家》节目在CCTV1、CCTV4陆续播出。《山水间的家》以“创意枸杞助产业振兴”为主题播出中宁县舟塔乡舟塔村专集,在线观看人次突破340万,32个话题登上热搜榜,主话题#山水间的家#阅读总量突破21.6亿。《什么样的枸杞才有资格进保温杯》等关联视频进入微博热搜榜话题内容,带动枸杞口红等产品火爆出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以3D彩绘打卡+庄园农耕体验让何滩村火爆出圈,传统二十四节气、日晷计时、京剧脸谱等手绘墙画让背街小巷变成一条条文化网红巷,乡村振兴背后的文化经济价值更加凸显。活化利用文化遗产,挖掘古渡口、古村落文化文明价值及传承意义,加大资金引入和流量集合,打造黄河宿集、黄羊古落、莫楼村等一批弘扬传统文化的村落、街区,不断释放文化遗产的经济潜力。

  推动以旅彰文。加强文旅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推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大力发展度假休闲旅游、康养旅游、乡村旅游。创新运用星空资源,大力发展沙漠休闲度假游,拓展星空研学、动感体验等沙漠休闲度假产品,打造沙漠大客厅、沙漠图书馆、黄河文化博物馆等系列文旅IP。开展农文旅融合试点项目建设,建成集农耕研学、文化娱乐、休闲观光、住宿体验、枣林采摘、艺术文创为一体的丰安屯度假区,以农场+餐饮+购物为发展模式的“QQ农场”主题乐园,镇罗农文旅融合示范园等一批农文旅融合研学体验基地,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释放重大节会活动带动效应,举办大漠黄河国际文化旅游节、南北长滩梨花节及丝绸之路城市文化旅游发展国际论坛、保护黄河公益音乐会、黄河诗会、云天大会、“黄河印象”系列文创作品展等节会展会活动,持续释放黄河文化吸引力,不断提升中卫旅游城市品牌辨识度。

  责任编辑:李 妍


>>><<<
【作者】:中卫市委宣传部
【来源】:《共产党人》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