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特别报道 正文

【奋进新征程 党刊的责任与担当】《当代陕西》重大主题报道的探索与实践

稿件来源: 作者:田增军 发布时间: 2023-10-27 | 打印 | 字号:TT

  重大主题宣传是彰显主流媒体权威的优势资源。《当代陕西》作为陕西省委机关刊,在对重大主题报道的探索实践中,坚持“小切口、讲故事、接地气”理念思路,在聚焦关注点、找准切入点、提升创新点上下功夫,强化舆论吸引力、影响力和引导力,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由于稿件具有温度、深度和高度,兼具好看、可看、耐看,再加上主题创新、版式创新、视觉创新,形成党刊特有气质,成为每期杂志的“主菜”,得到好评,彰显了舆论引导力。

  一、理念与思路

  在当前深刻变革的传播格局和舆论环境下,党刊作为传统传播载体如何提升舆论引导力?我们在近几年的探索实践中,找到一种表达方式叫“专题”或“独家”报道,也就是重大主题从不同角度切入的集结表达方式。在操作思路上,首先是小切口呈现。所谓的小切口,就是大主题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不让从选题开始就贪大求全,囫囵呑枣,而是细分细化,找到最想说、又能说的那个点,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其次是故事性构架。故事性是稿件生动可读的一个重要原素。无论是人物还是事物发展变化,都存在“人”与“事”内在联系,都有不一样的故事。在把故事写精彩、有悬念的同时,还要“列问题、找出路”,追求稿子的操作性与实践性。我们要求记者在采写过程中不仅要“知其然,析其所以然”,而且还要能准确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追求稿子的深度,寻找和总结规律性,让读者从中受启发。再次是接地气特质。一方面在问题导向上接地气。记者到基层一线采访既要听得到群众的呼声,又要听得进群众的骂声,还要懂群众的心声,把传达党的声音与维护群众利益有机结合,让报道引发共鸣、形成共识。另一方面在语言表述上接地气。语言表述接地气就是“说人话”,这里的“人话”没有贬义,是与官腔对应,就是让稿子不拿腔拿调,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拨动心弦,润物无声,这样的文章自然亲切受群众欢迎。

  二、探索与实践

  这是一组重大主题报道的生动实践。

  1.《组织力--洛阳村记》的采写。这是一篇关于新形势下党建工作任务的宣传。“组织力”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首次提出的一项新的重要任务,何为组织力?怎样宣传组织力?我们查阅许多资料,拿到的是寥寥数语的官方语言,于是我们派记者到基层一线这个“源头”上去探寻答案。

  在地处陕北和关中交界的延安市洛川县采访期间,走进了一个叫洛阳村的村庄,这个依靠苹果产业发家致富的普通村庄,我们在与党员干部交流中,被支部“一班人”精诚团结,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敬业精神所感动,被全村党员群众一心谋发展的氛围所感动。经过一周时间的采访,拿到了大量丰富的素材。

  稿子怎么写,从哪里切入?在反复研究的过程中,确定要站在基层党员干部的视角讲组织力,稿子一定要用群众读的懂、听得明白的语言。就这样,一组具有陕北地方语言特色、带着泥土和露珠的稿子出炉了:

  长在脑畔畔上的那个力——洛阳村的政治引领力

  题要引用了张天恩《赶牲灵》中的,“你在你的头前把路引,我在你的后边把路跟”;

  结在树梢梢上的那个力——洛阳村的发展推动力

  题要引用了乔林生《延安情》中的“红彤彤的那个太阳山丹丹的那个花,春风那个吹绿了灰蓬蓬的山疙瘩”;

  生在心窝窝上的那个力——洛阳村的社会号召力

  题要引用了李若冰《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的“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知心的话飞出心窝窝”;

  聚在走头头上的那个力——洛阳村的群众凝聚力

  题要引用了左权《有了心思慢慢来》中的“谷地里带高粱不一般高,人里头挑人就数你好”;

  外加一个综合访谈,支部有型 组织有力——县委书记眼中的基层组织力

  题要引用了孙万福《咱们的领袖毛泽东》中的“千年古树盘了根,开花结籽靠山稳”。

  这组稿子因为接地气,标题和题要中有浓浓的陕北文化,时任省委书记胡和平在这个县调研时,连夜读完这个专题,第二天改变行程,专程到我们采写的村上召开座谈会,并拿着《当代陕西》和大家分享读后感。

  用有画面感的语言,生动表达生涩的概念,体现了期刊赏心悦目的特质。

  2.《周至设问:假如土地累了》的选题思路。这是一篇有关乡村振兴主题的稿子。记者在基层的调研采访过程中,当影响农业产业质量和发展的“土地健康”这一问题频频出现在记者采访本里,进入记者的视野时,我们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农业是依附于土地的产业,假如土地病了,农业怎能强壮,农业能否强壮,取决于产业能否兴旺,产业不兴旺乡村何谈振兴?

  在大家关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问题时,我们带着“土地健康”的问题,派出三路记者,深入到秦岭脚下的我国猕猴桃产业起步最早的周至县多个乡村进行深度调研。较为详细地记录下农业专家、村干部、猕猴桃产业种植大户、加工企业等在发展产业过程中日积月累的实践探索和疑难困惑,以及对这一产业的土壤、品种、技术、市场等全面进行更新复壮故事。

  周至猕猴桃曾经一度辉煌。这一产业在经历“强施肥、强产出”的阵痛后,从产业兴盛到跌入低谷和再度崛起的过程。文章以《周至设问:假如土地累了——以40年猕猴桃种植为例》为主题,一组三篇稿件:《不能把土地累坏了——搞产业应重视土壤之殇》 《不能让果树“长老了”——老产区应重视更新复壮》 《不能叫果子退化了——老品牌也应新陈代谢》,从不同侧面,重点介绍了周至从土壤科学修复入手,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故事,文章在杂志和全媒体平台推出后得到有关部门领导、三农专家和基层干部群众的称赞。该文获得陕西新闻一等奖。

  3.《“科学思想方法|七种思维”》的专题策划。这是一篇关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宣传。2023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主持中国—中亚峰会前夕,专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提升思维能力,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自己的科学思想方法,作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切实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

  如何做好这一重大主题的理论阐释?在反复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后,我们确定将“七种思维能力”作为理论专题组稿。

  为确保宣传质量和效果,我们通过组稿、约稿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请专家撰写稿件,并对稿件撰写提出要求,希望通过这组稿件,真正让各级干部在善于把握事物本质、把握发展规律、把握工作关键、把握政策尺度上有收获,进而增强工作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

  我们对收到的每篇来稿,都进行集中再研究再打磨,对有的稿子进行反复推敲并商同作者一起修改。为了对理论主题作导引,我们还组织了策划语,再次点题,再次引导读者“入戏”。

  8月15日出版的第15 期《当代陕西》用了28个页面,以“科学思想方法|七种思维”为总题,推出理论专题报道。

  七篇稿子的标题分别是:战略思维:观大势、谋全局的思想方法;辩证思维:看本质、析规律的认识工具;系统思维:抓整体、促协同的全局观念;创新思维:应变局、开新局的有力武器;历史思维:鉴过往、知未来的透视眼光;法治思维:治国家、理关系的现代视角;底线思维:防风险、保安全的必需智慧。

  这7篇稿子从出题目、打磨内容到制作标题,《当代陕西》全过程“品控”。专题稿推发出后,《人民日报》《学习时报》等中央和部分省级媒体的编辑打来电话,寻问组稿过程,给予充分肯定。当时正值第一批主题教育进入收尾阶段,不少省级单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打电话到杂志社请求寄送杂志。

  三、体会与启示

  内容质量与舆论引导力密切相连,好作品自带流量。在信息飞速传播的今天,没有“流量”就没有“能量”,如何让大流量澎湃正能量。《当代陕西》的思路是“聚焦关注点、找准切入点、提升创新点”,以细致入微的基层观察,点睛时代发展的恢弘诗篇。

  1.聚焦主旋律,抓住重大主题报道的关注点

  我们认为作为省级党刊在传播理念上,既要原原本本的传达中央方针,更要提出如何落地落实的思路和办法,就是要深入实际了解掌握人民群众对重大主题宣传的关注点。如果我们的传播信息不是读者所关注的,作品让读者“没眼缘”“不来电”,就可能失去传播效果,“主流”就会变成“次流”,甚至“末流”。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蒋家坪考察时提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的重要论断。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理论。在报道这一重大主题时,我们第一个动作是不到一周时间推出设计新颖、图文并茂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的《当代陕西》画刊,成为全面解读这一最新生态文明思想的省级媒体。时任省委宣传部长拿到专刊后,随即召集多家省级媒体负责人,给予《当代陕西》点赞褒奖,并布置进一步的宣传工作。

  围绕这一重大主题宣传,我们先后推出了不同形式的深度报道。2020年6月,我们组织记者采写了《蒋家坪:人山尽“相宜”》的调查报道;2021年4月,在总书记考察蒋家坪一周年之际,我们派出编辑室主任梁生树、骨干记者李彬到蒋家坪驻村蹲点3个月,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探寻绿水青山与经济财富的关系,完成13万字报告文学《山行:蒋家坪纪实》初稿。2022年8月再次推出两名记者在大量采访素材中凝练而成的5万字的专题报道《青山的怀中—蒋家坪》,一期杂志用43个页码,创下杂志社多个发稿“之最”。

  2022年《求是》第6期刊发了两名记者与《求是》记者合作的通讯《蒋家坪的自然财富和经济财富》。今年4月,《当代陕西》策划采写的总书记走过的地方再次推出《从金米到蒋家坪》的专题报道。

  近期,两名记者采写的13万字的纪实文学《山行:蒋家坪纪实》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跨越多年,用不同方式、不同文体对一个重大主题的深度挖掘、持续关注,多家媒体转载报道,收到良好的社会效应。《蒋家坪的自然财富和经济财富》一稿获得陕西新闻一等奖。

  2.深入抓调研,找准重大主题报道的切入点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俯下身、弯下腰才能与百姓心贴心,才能通过文风的改变为作品增添魅力,这样的作品才是最能拨动人心弦的作品。我们把深调研、出精品作为重大主题报道的基本要求,《当代陕西》记者采写重大主题报道都是蹲点式采访,平均都在一周左右,有的时间更长,要求记者到群众中间去,有温度的记录,用近镜头温暖瞬间,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用独特的视角、生动的故事、情感的共鸣,寻找报道切入的那个点。

  如反映陕北绿色生态变化的稿件《苹果向北》,我们在深入调查之后,没有讲当地政府在治理生态方面投入多少人力、财力,做了多少事,而是通过“苹果”这一主导产业发展变化的故事,用这样一组稿件《一路“向北”的苹果,是什么在“牵引”?》《一路“向北”的苹果,靠什么“立足”?》《一路“向北”的苹果,会成什么“范儿”?》回答这个问题,答案只有一个“生态文明”。有一个数据说,世界每7个苹果就有一个产自陕西,在陕西,每3个苹果就有一个来自陕北。苹果一路向北,有一个最大的自然因素,就是这些年生态持续向好、“绿色”向北推进,充足的阳光雨水成为苹果的适生区。

  还如文化类稿件《陕北说书冰与火》一稿去年通过中国新闻奖初评环节,《“挣扎”的秦腔》介绍地方戏的现状,特别是与其他地方戏的发展对比,找出突破路径,更显内容深度。这些不同行业、类型的选题都是从一线深度采访获得的,切入的角度都是问题角度、读者视角,由于视觉独特,可读性强,记者多次被文化专家和分管省级领导请到办公室座谈。

  3.精心做策划,提升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点

  独特的视角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具有“创新性”和“稀缺品”特质,一经推出就会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当代陕西》杂志重大主题报道从前期的选题策划、切入视角,标题制作、写作手法、语言表述、传播方式等都力求每一篇报道有创新点,都是独家的,包括用图、版式设计都要具有视觉的冲击力,让读者拿到每期杂志都有新鲜感,都有快速阅读的冲动感。

  通过内容、形式和传播的创新提升舆论引导力。如对“家庭农场”这一主题的报道,记者通过半个多月的蹲点观察,采用报告文学这一兼具新闻性与文学性特点的体裁,单期以20个页码推出《六个农场主》深度调查报道。还如融媒体产品《党史可以这么学》就融入图、文、音、视多方式、多形态呈现,生动活泼,一上线就受到大家的关注,特别是受到高校年轻师生的好评。该片入选全国党史学习教育优秀新媒体作品,荣获2022年“五个一百”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

  今年,围绕总书记来陕考察走过的地方,还策划推出了《从金米到蒋家坪》、《从高西沟到郝家桥》《从宝塔山到红旗渠》多组独家报道。我们在前期策划上跳出区域思维、本土概念,如《从宝塔山到红旗渠》一稿就与河南党刊携手联动,共同采访,作品一经推出后反响非常好。在创新传播手段方面,发挥“当代陕西+”融媒体传播矩阵优势,在内容生产多品种、多样性上创新,如适应刊、网、音视频平台的精品产品;在传播途径上创新,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平台,包括合作的中央媒体、兄弟省级媒体、商业平台、基层媒体等,做到广连接、深联接、超链接,实现叠加传播、放大传播效应。


(作者系当代陕西杂志社专职社委)


>>><<<
【作者】:田增军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