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宁携手:区域协同谱新篇
宁夏光伏发电场
虎年新春刚过,依然春寒料峭,自治区党委、政府就带领全区上下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斗志和干劲,开启了新年新征程。2月20日,湖南、宁夏区域经济合作座谈会在银川召开,湘宁两省区共商能源合作大事、共谋湘宁协作大计。
一个在江南水乡,一个在西北内陆,两地相隔1600多公里,湖南和宁夏合作建设“宁电入湘”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用塞上江南的风和光点亮三湘大地的灯和景。
千里姻缘“一线”牵
“宁电入湘”,顾名思义,就是把宁夏的电通过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输送到湖南。宁夏是能源大省,湖南是制造业大省,两省区的结缘,还得从一次相向而行、诚意十足的座谈说起。
2021年5月,受自治区党委、政府邀请,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率领代表团来宁夏调研,并在银川举行合作交流座谈会。站位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两省区签订了能源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一线一园一基地”建设。其中,“一线”即“宁电入湘”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一园”即光伏产业示范园,“一基地”即红寺堡区新能源装备制造示范基地。
“一线”是湘宁两省区能源合作的纽带,将相隔千里的两地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一园一基地”则是两省区新能源产业深入合作的重要支撑,落地在了全国最大的异地单体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座谈会后,红寺堡区迅速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的工作组,自治区党委、政府牵线搭桥,在工作专班的协调推动下,加快“一园一基地”建设,吸引众多湖南装备制造企业落地开工。
2021年7月,红寺堡区分别与湖南中车株洲所、五凌电力、嘉寓集团等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同年10月,湘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开工建设,由湖南湘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负责园区规划、建设和招商。目前,该产业园已吸引华自科技、三一、哈电风能等7家企业入园,25家企业举行了合作对接。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在湘宁两省区的共同努力下,“宁电入湘”工程被列入国家“十四五”能源规划,成为“西电东送”工程“三交九直”重大项目之一,迈出了弯道超车的第一步。根据初步研究,“宁电入湘”工程将途经宁夏、甘肃、陕西、重庆、湖北、湖南六省(区、市),线路全长1467千米。按年送电量400~440亿千瓦时设计,该工程在“十四五”末投产后可为湖南增加1/6的用电量。
2022年2月8日,宁夏与湖南就推进“一线一园一基地”建设在长沙举行座谈会,双方围绕“宁电入湘”中长期合作协议相关内容进行了充分讨论并达成了一致,对共同争取国家支持推动“宁电入湘”工程核准开工进行了部署,对加快宁湘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多领域合作达成了共识,为“宁电入湘”工程按下了“加速键”。
区域协作谋共赢
宁夏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在新能源发电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2年,宁夏成为全国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经过10年的发展,新能源装机从最初的85万千瓦增加到2021年底的2838万千瓦;新能源年发电量460亿千瓦时,占发电量的24%,比重位居全国前三;新能源利用率达到97.5%,位居西北第一。2020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将清洁能源产业确定为九个重点产业之一,并将宁夏至华中特高压直流输电及配套新能源工程项目列入自治区“十大工程项目”,积极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发展新能源,消纳是关键。受制于配套产业链条短等瓶颈问题,“十四五”时期,宁夏新能源消纳形势较为严峻。而湖南是制造业大省,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动力等世界级产业集群正在崛起,用电领域多,用电量大。湘宁两省区在资源互补、发展互利上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合作空间。
在2月20日召开的湖南、宁夏区域经济合作座谈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润儿指出,把宁夏至湖南直流输电工程作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将其建设成为国家新能源供给消纳、“双碳”目标任务落实的示范工程;把宁夏至湖南直流输电工程作为加快推进先行区建设的重大引擎,带动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把宁夏至湖南直流输电工程作为推动中西部合作共赢的创新典范,推进两省区产业链供应链全方位对接、深层次融合,助力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实施,携手打造新时代中西部合作发展的新样板;把宁夏至湖南直流输电工程作为建设新能源综合示范区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大绿能开发、加快绿氢生产、推动绿色发展,为推进国家能源替代升级、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展现宁夏作为、贡献宁夏力量。
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表示,湘宁能源合作推进快、来势好、氛围浓,希望双方共同努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深产业项目协作,努力把“一线一园一基地”打造成中西部合作的样板工程,持续深化科技创新、文化旅游、教育医疗、民族团结等领域合作,更好造福两地人民。
据悉,“宁电入湘”工程将力争于今年6月正式开工,2023年实现单线送电,2024年实现双线送电。“宁电入湘”送的是绿色电、清洁电,其中新能源占比将超过50%,通道年利用率5000小时以上,成为面向“双碳”目标、实现新能源高比例稳定输送的创新工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新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的示范工程。为实现这一目标,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战略性提出打造宁夏“双样板”、推动公司“双创新”、建设现代“双一流”,加快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新发展目标,扎实推进电力外送攻坚工程、骨干网架构建工程、系统调节提升工程、现代配网建设工程、智能调控升级工程、设备精益运维工程“六大工程”,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共享、坚强智能的现代一流送端电网,通过网架优化、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大力推动宁夏电力外送跨越式发展。
借得东风行大船
在位于红寺堡区的中车株洲所低碳循环新能源智能装备产业园建设工地上,2号、3号厂房钢结构立柱林立,大型机械将一根根横梁吊起,再精准架落,工人们穿梭其中,一派大干快干的繁忙景象。宁夏中车新能源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姚中兴告诉记者,产业园总投资5.3亿元,占地面积116亩,包括新能源变流装备、风电复合材料装备、光伏复合材料装备、新能源复合材料循环利用4个项目,去年10月开工,计划分两期建设,预计今年6月建成投产。
“我们这里一半工人都是红寺堡本地人,钢筋工、焊接工等大工月收入过万元,就连搞地面建设的小工每个月也能挣五六千元。”现场施工方负责人说。虽然还在建设期,但项目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已初步显现。而这,仅仅是项目效益利好的“一角”,“大头”还在后面。该产业园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超过15亿元,可解决800人就业。
像中车株洲所这样的企业,在红寺堡区还有好几家。借着“宁电入湘”的东风,一批制造业龙头企业纷纷落地,能源装备、晶硅光伏、多元储能等项目相继投产,先进的装备制造业与宁夏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优势互补,在红寺堡区形成了以新能源装备为主的全产业链集聚区,为红寺堡区产业升级、乡村振兴及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红寺堡区已签约项目总投资191亿元,预计产值超过300亿元,可实现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税收23亿元。
“宁电入湘,不仅帮助湖南解决用电问题,也是为宁夏自己找出路。”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李郁华说。配套的新能源主要集中在中卫沙漠光伏基地、红寺堡戈壁光伏基地、中卫海原风电基地,这些都是宁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生态移民安置的重点地区,依托“宁电入湘”工程,引企业、兴产业、富百姓,可谓一举多得。同时,随着“一园一基地”建设持续推进,通过能源合作带动产业合作,以新能源培育新产业、换取新发展、提升新优势,并且以能源合作为开端推动湘宁两省区全面合作,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湘宁合作的大幕已经拉开,有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有各方力量共同发力,两省区在新征程上同频共振,一切令人期待,未来必定精彩。
责任编辑:沈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