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特别报道 正文

传承黄河文化 推进创新发展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3期 作者:马建军 邹 荣 发布时间: 2022-02-18 | 打印 | 字号:TT

QQ截图20220218165428.jpg

田满潮/摄


  自秦汉以来,宁夏在各个历史阶段对黄河进行持续开发利用,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逐渐形成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独特历史文化内涵,呈现出地域文化多样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彰显着黄河文化价值。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创新发展黄河文化,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先行区建设。

  挖掘黄河文化内涵

  彰显黄河文化价值

  黄河文化承载着“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历史价值。

  黄河孕育了宁夏境内的早期文明。灵武水洞沟旧石器遗址位于银川境内的黄河岸边,被称为“中国史前考古发祥地”,1923年至今已经发掘6次,出土了3万多件石器和近百件古动物标本等,经研究遗址距今约4万年左右。青铜峡市鸽子山遗址距今0.8万年至1.27万年,出土有大量尖状器、磨食器等石制品和动植物标本,其中直径不足2毫米的鸵鸟蛋皮装饰品是同时代发现最小的同类型遗物,革新了对万年前人类运用复杂技术能力的认识。植物考古通过浮选技术对出土植物种子残留物进行分析,得知当时人类驯化、栽培野生动植物的过程和重要环节,呈现出宁夏平原原始农业的端倪。

  黄河滋养了发达的农耕经济。历史上宁夏处于游牧和农耕文化的交融地带,黄河滋养的引黄古灌区渠道纵横、谷稼殷积、田园似锦,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两千多年的引黄灌溉,农业发展水平高,是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之地。汉成帝时,在今天的宁夏平原设立典农都尉,专司垦殖、主持移民屯垦工作,逐步形成了发达的农耕经济形态。唐代,宁夏平原已经开发成为丰腴之地,“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是著名诗人韦蟾对当时情况的形象描述。

  黄河促生了宁夏引黄古灌溉区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宁夏大兴引黄古灌区水利工程建设。自秦至唐,相继开凿秦渠、唐徕渠、汉延渠。东汉时期,发明“激河”之法,增大了进渠水量,抬高了灌溉渠口水位。北魏薄古律镇(今吴忠市)镇将刁雍发明“每一旬(十天)灌水一遍;灌水四遍,谷得成熟”的节水灌溉法。元代郭守敬创造性地发明木制闸堰,有效控制灌渠进水量。清代末期,宁夏已有引黄灌渠23条,灌地21000顷,形成了近代意义上宁夏平原发达的水利网络系统。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于2017年将宁夏引黄古灌溉区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黄河渡口商埠繁荣了宁夏的水运交通商贸。经过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至明清时期,宁夏境内黄河干流有以莫家楼、仁存、横城、石嘴子四个渡口为代表的官渡十几处。莫家楼在历史上地理位置优越,近代盐务储运业使其繁华一时。仁存渡口从北魏开始作为水运码头,一直繁忙不已。国民党81军从仁存渡口出发赴绥西抗战,解放军仁存夜渡黄河解放银川,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横城渡口是黄河水运的重要渡口,清代康熙年间噶尔丹叛乱,康熙亲征到宁夏住宿横城,作《横城堡渡黄河》。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跨黄河大桥的修建通车,这些渡口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荣。

  黄河流域历史文物见证了宁夏地域文化多样性。宁夏地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兼容性,黄河廊道的古遗址、石窟寺、岩画、西夏遗迹、工业遗址、古墓葬,将台堡革命旧址等革命文物,数量众多,独具特色,内涵丰厚,尤其以贺兰山岩画、西夏文物、长城遗址为代表,传承着宁夏独特的地域文化。

  黄河文化彰显了“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时代价值。

  赓续革命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翻越六盘山时即兴吟出《长征谣》,抒发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宁夏将台堡一带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结束。壮丽的革命诗篇,体现了伟大的长征精神。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将台堡提出“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的号召,指出“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这是新时代对革命精神的赓续、继承和弘扬。

  宁夏的现代工业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宁夏现存109处工业遗址和1处工业遗产群,见证了宁夏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视察时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我向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的所有建设者、劳动者表示敬意”。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宁夏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依托黄河两岸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集聚优势力量、科学谋划,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黄河水浇出百万移民幸福花。1997年,习近平同志来到宁夏,被当地的贫困状态震撼,决心推动实施“移民吊庄”工程,按照“人随水走,水随人流”的思路,让生活在南部山区的群众搬迁到黄河灌区,建起了闽宁村。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闽宁镇原隆村,看到移民过上了富裕生活,指出,“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这个宝贵经验可以向全国推广,做一个示范,实现共同富裕”。闽宁镇成为中国开发式扶贫的一大创举和成功典范。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向黄河灌区移民123.26万人,建成了黄河新灌区,实现了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百万移民切身感受到了“共产党好、黄河水甜”。

  弘扬黄河传统文化

  推进黄河文化发展

  进一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利用《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乾隆宁夏府志》等史料文献,深入研究黄河文化在宁夏的独特内涵;利用历代诗词歌赋和碑记、传说故事对黄河文化进行研究。围绕黄河文化“根和魂”的主体地位,科学提炼黄河文化的核心价值、基本特征与独特内涵,整体揭示黄河宁夏段在中华文明起源演变、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中国国家统一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全面推进黄河文明价值综合研究。开展黄河流域宁夏段考古遗址调查,掌握重要考古遗址的内涵、布局、范围。积极参与“考古中国”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的重大项目,开展宁夏渝河、红河流域,罗山山脉的区域考古调查,着力构建宁夏、内蒙古河套地区史前至西周时期的文化框架。引黄古灌区流经区域广、线路长,是宁夏境内具有普遍价值的线形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黄河古灌区线性文化遗产的普遍价值。汲取黄河文化蕴含的汉代的激河浚渠、北朝的节水分旬灌溉、元朝的木制闸堰、明代的十里长堤等劳动人民的智慧,积极构建黄河流域宁夏地域文化片区。

  夯实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基础。编制宁夏境内黄河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对黄河文化遗产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利用,确保黄河文化遗产安全和历史风貌完整。按照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要求,编制实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保护规划》《全区黄河流域文物保护规划》。落实《宁夏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0—2025)》《宁夏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实施规划》。开展黄河文化调查,进一步摸清家底。

  创新推动黄河文化产业建设与新业态发展。以黄河宁夏段干流为主线,深度挖掘、优化整合流域沿线黄河文化遗产和黄河景观资源。黄河支流清水河流域及六盘山地区以长征文化为主线,深度挖掘六盘山地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实践教育示范区,建设好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宁夏段)。以黄河与长城交汇处——小龙头、横城堡为起点,至盐池花马池一线,依托长城和长城沿线生态资源,建设文化和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区,打响“中国长城博物馆”品牌,建设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

  着力构建精彩纷呈的黄河文明区域标识。以“人类发源”“文明历程”“水利遗产”“革命传统”四大主题搭建体系框架,细化形成时代、空间、类型涵盖完善的子主题,遴选出水洞沟、贺兰山岩画、长城、引黄古灌区灌溉工程遗产、宁夏平原农业景观等代表性的黄河文化遗产资源,作为展示黄河文化在宁夏的系列标识,充实到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构建以黄河文化为主线,长城、长征文化等为特色的宁夏地域文化体系。传承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革命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唱响“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时代主旋律。

  推进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丰富黄河文旅融合产品体系,突出黄河文化特色,加快开发休闲旅游、康养旅游,推动黄河流域5A级旅游景区创建,增强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全力推动“+旅游”行动,把“+旅游”做成创造价值、放大价值和拉动需求、推动创新的“+”,将黄河文化贯穿于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拓展全域旅游发展新空间,扩展特色文化旅游新产品。连通宁夏、内蒙古黄河“几字湾”河套文化片区中的边塞、草原、农耕等多样文化体验游线路,连接陕甘、陕甘宁、长征等红色文化片区体验游线路。

  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到2035年完成宁夏境内黄河文化遗产廊道建设,完善省际保护利用交流的跨区域协调机制,形成宁夏境内黄河文化博物馆展示系统,使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事业持续发展,推动国内与国际交流活动实现常态化和长期化。至2050年,力争实现宁夏境内的黄河文化遗产廊道建设成效全面显现,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廊道之中,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广泛影响力。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

  责任编辑:李 旭


>>><<<
【作者】:马建军 邹 荣
【来源】:共产党人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