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学思践悟 正文

“看见贺兰”:宁夏文旅产业升级的新动能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17期 作者:冯 奎 发布时间: 2023-09-21 | 打印 | 字号:TT

QQ截图20230921125213.png

看见贺兰沉浸式演艺小镇上演的民俗婚礼《山河人家》吸引了众多游客。

  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了“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文化旅游正是“六优”产业之一。为此,自治区政府制定了重点打造升级版的“宁夏二十一景”,以推动全域旅游、加快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战略。要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关键在于找准宁夏文化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和创新点。

  统观宁夏文旅市场现状,不难发现,制约文旅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在于尚未将文化生产力核心影响因子全过程、全方位、实质性融入文旅产业之中,继而导致在以游客满意度、体验度为中心的文旅产品布局方面呈现出“暂时缺少代表宁夏的重磅文旅作品,暂时缺少响亮业界的重磅演艺业态,暂时缺少受众群体深度参与的创新呈现”这一难点。因此,改革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应在于确定一个具有宁夏地域、历史和文化特色且能够串联“二十一景”大布局的文化灵魂。而深度盘点“二十一景”文旅资源,无一不与贺兰山这一宁夏历史文化地标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所以,应将“看见贺兰”作为深化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立足点、发展创新点、改革突破点,赋予宁夏文旅产业发展升级新的动能。

  贺兰山:宁夏独特的历史文化地标

  贺兰山,具有20多亿年地质演变史,其南北长约220公里,东西宽约20~40公里,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地理界线,也是两汉、隋唐、两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波澜壮阔与融合纷争历史的见证者,是汉族及各少数民族安身处世的“父亲山”,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融点。著名艺术家韩美林踏足贺兰山后在《兰山天书》中写道:“贺兰山险入层云,万古长风动鬼神。石器为符岩作纸,摩崖铸画史留魂。”并将其第三座艺术馆建在与岩画为伴的贺兰山沟口。远古文明与当代艺术在这里连线,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在贺兰山再现。

  所以,在中国文化里,“贺兰山”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迥异于中原与南方名山。于外地人而言,“踏破贺兰山缺”这一千古名句口口相传,也让贺兰山成为宁夏最鲜明的象征之一;对于本地人,“宁夏川,两头子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已成为宁夏人心中永恒的情结,抬头可见贺兰山,是最独特也是令宁夏人最为自豪的宁夏景象。

  因此,读懂了贺兰山,才会更好地读懂宁夏,更好地读懂西北。这就注定了贺兰山必然会成为世人关注宁夏、品鉴宁夏、留恋宁夏、驻足宁夏的一座历史文化地标。

  包容与共生:“看见贺兰”的文化灵魂

  宁夏自古为文化大融合之地,万物在此包容与共生。

  “看见贺兰”,是一种文化召唤,更是一种文化行动。在“看见”的背后,秉承的是贺兰山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包容与共生”这一本土精神。

  地理形态上,荒漠与绿洲包容共生,大山与大河包容共生;文化形态上,人与自然包容共生,民族与民族包容共生;时间形态上,传统与当代包容共生,昨天、今天与未来包容共生……因此,“包容”“共生”构成了宁夏历史文化的两翼,养育与滋生了宁夏独特的黄河文化、边塞文化等。这些,让古老的文化在此重现,让当代的艺术在此发声,让戏剧的、音乐的、美术的、非遗的、新生的、传承的、流动的以及一切可以命名的与不可命名的文化,都在“看见贺兰”中包容共生、精彩呈现。

  所以,“包容与共生”就是“看见贺兰”的文化灵魂,应将其在宁夏文旅产业升级中内化为“看见”的行动,让世界看见贺兰、看见宁夏。

  “漫葡·看见贺兰”:文旅产业升级的成功实践

  2023年4月8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张雨浦来到漫葡小镇调研,强调要着力营造人文新场景、拓展消费新空间、塑造城市新风貌,深入挖掘宁夏特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合地方风情、西北风骨、江南风韵、园林风格和现代风貌,将“二十一景”串珠成链,赋予旅游更多文化内涵。漫葡小镇以致力于打造代表宁夏文旅产业升级方向的“看见贺兰沉浸式演艺小镇”为首要目标,加速升级进程。

  2023年6月10日,漫葡小镇4.0版“漫葡·看见贺兰”正式登场,开业当月入园游客超10万人次,创造了宁夏文旅新纪录,获得抖音、美团等多个榜单第一。至8月底,入场总计41万余人次,日均5508人次,其中银川24.6万余人次,占比60%;外地16.4万余人次,占比40%(其中省外游客占比22.86%)。

  这一令人欣喜的业绩,创造了近10年来宁夏以沉浸式体验游为主导的文旅市场领域最佳业态,是宁夏以贺兰山元素为主线、以包容与共生为文化灵魂引领宁夏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典之作,也是宁夏民营企业对自治区党委、政府绘制的文旅产业发展蓝图的积极响应和落实。

  ——打造文旅发展新品牌。“漫葡·看见贺兰”以“让世界真正看见贺兰,让世界再次看见宁夏”为主旨,以“让‘看见贺兰’成为万千游客抵达宁夏的首选之地、行走宁夏的文旅序言、告别宁夏的文化烙印,向世界宣告‘游宁夏’,从‘看见贺兰’开始”为目标,精心设计“塞上贺兰、天下贺兰、沐浴贺兰、烟火贺兰、非遗贺兰、当代贺兰、大漠贺兰”七大板块,策划16种精彩演艺、36出连台好戏、168个穿越古今人物,打造了268分钟沉浸式夜游,从多维度展现贺兰山的神奇,让游客获得集“看沉浸演艺、吃西北美食、逛非遗街区、游艺术小店、泡金汤温泉、住特色民宿”等多种享受于一体的文旅新体验。

  ——选准“在地文化”。“漫葡·看见贺兰”基于漫葡小镇位于贺兰山东麓黄金位置并承担东麓旅游中转站功能的现实考量,基于自身已经推出的室内史诗大剧——《贺兰山盛典》的经验积累,将“在地文化”确定为贺兰山,全力打造使其成为进入游客认知的一把钥匙、成为赢得市场认知的一个支点、成为产品构建的核心要素,旨在让游客、让世界深度认识到贺兰山是一座代表宁夏的情感之山、一座性格鲜明的雄奇之山、一座丰盈多元的文化之山、一座迥异于中原与南方名山的西部之山,以“最独特的地理坐标+最独特的文化资源+最独特的文化标识”引起游客的精神共鸣,并让游客在“看见贺兰”中留下对美丽新宁夏的深刻记忆。

  ——凸显“高颜值·沉浸式·宁夏心”。“漫葡·看见贺兰”直面贺兰山东麓旅游带“缺少新形式的文旅体验、缺少古老文化的当代诠释、缺少重量级的演艺产品、缺少参与感的沉浸感受”市场空白,以“为什么要看见贺兰”“看见什么样的贺兰”“抢先游看见贺兰”为品牌追求,以“高颜值·沉浸式·宁夏心”为文旅加法,塑造了“看见贺兰”品牌体系定位——中国·贺兰山下·沉浸式演艺小镇。在这一品牌体系中,小镇之于贺兰,是一扇门;贺兰之于宁夏,是一扇门;宁夏之于中国,也是一扇门。步入这扇门,越过时间的沉积,从远古到古代、从近代到当代,去看见人类围绕这座山创造的一切故事、情感和文化,让这座小城成为国内外游客纵情看大剧、寻宝非遗中、游荡艺术里,放飞自我的文旅之城。为此,所有演艺从舞台、道具、服饰,到人物形象、背景音乐、曲目名称,无一不深度体现着宁夏这片热土在历史长河中所积淀的文化精华,让游客在穿越历史长河中体验风起云涌、惊心动魄、金戈铁马,淋漓尽致地彰显了贺兰山在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示范引领:让世界更好地看见贺兰、看见宁夏

  “漫葡·看见贺兰”的成功实践表明,以贺兰山为在地文化、以包容与共生为文化灵魂的“看见贺兰”文旅新模式,完全契合新时代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要旨,足以成为宁夏打造若干个新型文旅综合体的示范引领、宁夏文旅市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和创新点。

  这一成功实践也给以“二十一景”为总体布局的宁夏文旅产业升级带来了一些重要启示。一方面,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将“看见贺兰”纳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的战略视野中去谋划、纳入宁夏文化生产力提质增效中去考虑、纳入自治区年度文旅产业对外重点宣传项目中去推动。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宁夏文旅产业升级的资本投入集聚效应,协调国家文旅投资机构、宁夏旅投以及相关行业投资机构的力量,全力走出一条以民营资本为主、国有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参股为辅的新路子。同时,为更好地打造展现宁夏历史文化魅力的文旅新高地,文化企业自身应更加明晰发展定位方向,加强品牌培育塑造,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智慧建设、加强市场推广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宁夏文化资源汇聚到“看见贺兰”,让更多的宁夏文化元素被挖掘到“看见贺兰”、更多的宁夏故事被讲述到“看见贺兰”,从而让世界更好更多地看见贺兰、看见宁夏!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

  责任编辑:谢 斌


>>><<<
【作者】:冯 奎
【来源】:《共产党人》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