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胸怀天下 回答时代之题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胸怀天下”总结为党百年奋斗所积累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之一,要求全党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在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历史自信、提高历史自觉、担当历史使命的基础上回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时代之题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坚持胸怀天下: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表达
马克思主义以解放全人类为价值旨归,为世界谋大同一直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坚持胸怀天下的创新论断,生动呈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类情怀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观”的有机融合,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以解放全人类为最终目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坚守国际主义精神,矢志不渝地为人类解放事业不懈奋斗,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品格,也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坚持胸怀天下就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的最凝练概括与表达。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坚持胸怀天下”总结为重要历史经验,既是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和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要求,也再次向世界明示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的坚强决心永远不会变。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特有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品格和精神追求不断得以强化和延续,孕育和塑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民族特色和风格的“天下观”,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理想、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政治诉求、“义为先,义利并举”的伦理标准、“讲信修睦,和而不同”的交往原则、“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使命担当等。有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涵养,胸怀天下的精神底色深植于中华民族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之中。
坚持胸怀天下:统筹“两个大局”的价值引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理解胸怀天下当代价值的最为宏阔的时代背景。坚持胸怀天下,必须立足于“两个大局”,这是我们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社会光明前景的价值指引。
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是胸怀天下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打铁必须自身硬,只有脚踏实地、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我们才具备胸怀天下的实力和底气。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中华民族的前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前景时刻处在风险挑战之中。如何把握发展趋势,加快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步伐,需要我们用胸怀天下的站位和视野,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顺应历史大势,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胸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胸怀天下的题中应有之义。“人类还未走出世纪疫情阴霾,又面临新的传统安全风险;全球经济复苏仍脆弱乏力,又叠加发展鸿沟加剧的矛盾;气候变化等治理赤字尚未填补,数字治理等新课题又摆在我们面前。”面对当今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胸怀天下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观视野,也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更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各国应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主张,深刻传达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立己达人”的真诚愿望,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未来朝着正确方向前行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胸怀天下: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面对时代之题,我们怎么干?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用中国行动彰显大国担当,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指导实践的新形态,向世界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底色和实践伟力。
“我们要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摒弃小圈子和零和博弈。”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阐发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态度和中国主张。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和平、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价值,公平、正义是国际交往的规范价值,民主、自由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价值,“六大价值理念”有机统一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程中。全人类共同价值能够凝聚和拓深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时代共识,是推动当代人类命运改善的理论创新。妥善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的重大风险挑战,前提是建构基于共同命运认知与共同命运改善的价值认同,唯有如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程才会更加顺畅。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倡议,以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合作目标,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近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已从倡议变为行动、从理念转化为实践、从愿景转变为现实。据《人民日报》报道,截至2021年底,已有145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以中老铁路、蒙内铁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等项目为标志,一大批合作项目已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所有参与国家提供了共同发展、共享红利的新平台与新机遇,充分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道阻且长,需要沿着推动建设政治上结伴不结盟、经济上包容发展、安全上合作共享、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个基本路径,坚持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原则,布局中国与世界大国、与周边国家以及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道路、积累条件。要妥善运筹与美国、俄罗斯和中欧等国的协调和合作,处理好同美国有效管控分歧、在竞争中保持合作共赢的难题;积极构建与俄罗斯高度政治互信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注重保持同欧洲各国竞相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努力构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要坚持以亲诚惠容为原则塑造与周边国家关系,以推进睦邻、安邻、富邻为核心政策,从政治上、安全上、制度上、经济上为推动建设亚太命运共同体打下良好基础。要坚持以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夯实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积极履行习近平总书记“无论发展到哪一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过去、现在、将来都不会改变”的诺言。
乘历史大势行稳,走人间正道致远。在新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愿继续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一道,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共产党将始终坚持胸怀天下,坚持不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执笔人:高兰芳)
责任编辑:石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