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壮大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主流思想舆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问题值得高度重视。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各级党委和党员干部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刻认识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特殊性,把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守土尽责的重要使命,充分发挥制度体制优势,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切实维护以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安全,巩固壮大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主流思想舆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深刻洞悉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复杂性艰巨性重要性
互联网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与主战场。新时代新征程,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新挑战,表现为网民人数剧增、网络治理难度增大的复杂性,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渗透的艰巨性,巩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的重要性。
从复杂性看。近年来,随着我国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因网而生、因网而增,许多错误思潮也都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发酵,使得网络治理难度越来越大。一旦网络意识形态出现混乱或被敌对势力渗透,将会严重威胁国家安全。从艰巨性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凭借网络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他们利用数字霸权、数据鸿沟,消解网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影响全体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流价值、主流文化、主流舆论的有效构建和功能发挥产生了一定冲击,增加了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治理的难度。从重要性看。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维护和巩固党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提升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这场斗争的特殊性,进一步巩固党和国家在信息化条件下意识形态领域的舆论主导权,在取得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重大成就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共享美好数字生活的需要,进而延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范围和深入程度。
深研细判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主流思想舆论有效传播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既取决于富有说服力、感召力的内容,也取决于广泛有效的传播。”网络时代各种思潮涌动,破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面临的难题,需要更加关注人的因素,准确把握好网络开放性、虚拟性和去中心化特征,让受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性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网治网、依网而治、治而有效,不断拓展支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效传播的途径。
牢牢把握好党和国家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领导权是根本。要强化主流媒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能力,优化结构布局,顺应网络时代传播理念和传播范式的新变化,将现代网络技术与受众需求深度融合,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同时,主流媒体还要强化传播内容的说服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创新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使传播内容直抵受众心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认同、情感归属和价值依归,构建秩序与活力并存的网络空间。加强对自媒体的引导和监督是关键点。自媒体的发展,在激发社会活力的同时,也为网络空间治理带来了挑战。宣传、网信等部门要加强对自媒体的监督引导,依法治网,净化网络空间,使其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与主流媒体形成强大合力,始终做到向人民群众正确输出、与人民群众同频共振。培育中国好网民是落脚点。要推动培育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有文明的网络素养、有守法的行为习惯、有必备的防护技能的“四有”好网民。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
深入开展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主流思想舆论宣传工作
开展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主流思想舆论宣传工作旨在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对内而言,要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对外而言,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展现中国的大国形象。广泛有效开展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主流思想舆论宣传工作,要充分考虑受众的感知选择、理解内化和外化践行,坚持思想深度与传播通俗化大众化相结合,做到深入浅出。
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主流思想舆论传播过程中,面对宏大的命题,传播主体应考虑受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内容的接受能力,将宏大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叙事融入个体需要、利益关切和兴趣爱好中,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传播具象化,引导受众正确介入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做到有效传播。要利用技术手段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融入受众的感性需求和理性表达,以正向情绪推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走深走实。要更加注重受众的情感参与价值,化严肃性和理性于情感融通之中,从而达到情感共振、心理共鸣、思想共通。同时,传播主体要及时回应网民的反应,让互联网成为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执笔人:马成乾)
责任编辑:何青芳 马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