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理响塞上 正文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重温两次划时代的三中全会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14期 作者:宁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7-23 | 打印 | 字号:TT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两次划时代的三中全会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202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新征程上,全党深刻理解、全面运用、坚决贯彻这个“关键一招”,有利于在承继我国46年改革开放历史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源源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立足历史方位和重大意义,深刻理解“关键一招”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从国际看,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批亚太新兴经济体也积极赶上了这波时代潮流,抓住世界产业革命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历史机遇,国家综合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快增长。从国内看,当时的中国国家建设百业待兴。邓小平同志敏锐地认识到,“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于是,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作为思想解放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了“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重大论断,凝聚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描绘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汇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和举世瞩目的改革成就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改革开放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方向指引、道路选择,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聚焦改革实践和重点突破,全面运用“关键一招”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理论是指导我国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理论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决定了改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成为思想共识的基础上,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七大,在改革目标上,从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从框架建构到基本建立,再到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改革实践上,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农村改革取得突破,城市改革渐次展开;在体制机制上,从微观领域的价格体系改革到宏观领域的财政税收改革、货币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经过局部不断探索、重点破冰突围,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随着实践的发展,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聚焦“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全会用“六个紧紧围绕”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突出强调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以此为牵引,一系列涉及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党的建设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扎实有序推进。10年来,全面深化改革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46年的改革实践启示我们,只有主动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主动,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协同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各领域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切实提高改革行动能力,坚决破除一切制约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

  把握战略方向和科学方法,坚决贯彻“关键一招”

  两次划时代的三中全会,既内含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接续性和历史递延性,又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问题导向。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认真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把握战略方向和科学方法,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在新发展阶段打开新局面、实现新突破,既是宝贵经验,也是现实诉求。

  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三个不能变”的原则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民心民意。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和改革总目标,把准了前进方向,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全面深化改革事业才能行稳致远。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真正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我们就要重视什么、关注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确保让老百姓从改革中获益,才能更好凝聚改革共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运用科学的改革方法指导新的改革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指导推进改革的方法论。如,把握改革的内在规律,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朝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发力;改革要于法有据,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既是改革实践的规律性总结,也是改革理论的重大创新。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以改革到底的坚强决心,动真格、敢碰硬,继续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运用科学的改革方法指导新的改革实践,加快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紧紧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执笔人:高兰芳)

  责任编辑:何青芳


>>><<<
【作者】:宁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来源】:《共产党人》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