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做好民族工作对外宣传
56个民族代表迎接护旗手护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进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现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民族工作对外宣传就是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融”合中国56个民族的文物、古籍、服饰、碑林等各类资源,推动内宣外宣一体发展,奏响宣传交响乐、大合唱,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立破并举、激浊扬清,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全党动手抓宣传思想工作,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敢抓敢管、敢于斗争,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民族领域的思想政治斗争,是我们同国内外敌对势力在民族问题上斗争的前哨战,这场斗争日益尖锐复杂。做好民族工作对外宣传必须深刻认识民族领域思想政治斗争的严峻性和复杂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就是要充分发挥主阵地和压舱石作用,充分利用国内、海外舆论传播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增强海外宣介投送能力,增强在海外舆论场的权威性。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和人民性是高度统一的。党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一切都是为了人民利益。意识形态工作主要通过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宣传思想工作者要自觉树立党性意识,自觉服从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做好党的工作努力奋斗。只有坚持党性、站在党的立场上,才能更好、更全面反映人民愿望。只有坚持人民性,站稳人民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坚持党性原则。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全党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在重大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必须立场坚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民族工作对外宣传中,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故事,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做好对外宣传和舆论斗争工作,要用事实说话,“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将举世无双的中国文化符号、别出心裁的中国技艺、独有韵味的中国气质、古老深邃的中国智慧、惊天动地的中国故事、攻坚克难的中国道路、鉴往知来的中国方案,将中华文明一万多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和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所浇铸的文化自信生动呈现,让海外同胞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文明的多元与丰富,让世界人民感受中华文明绵亘不绝的生命力。
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我们科学认识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向哪里去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这一关键时期,必须坚持正确民族历史观,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发展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100年奋斗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当今时代进步潮流中得到启迪,增强历史自觉。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需要稳步推进“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这是坚持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在逻辑和行动上的必然延伸,有助于明确中华民族在最近100多年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和伟大转折,并对为共产主义奋斗与中华文明历史演进的内在关联、新时代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何继续向前发展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作出深刻解答。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要以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为思想根基,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为客观支撑,以新时代党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根本遵循。只有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才能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脉络,才能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使之贯穿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只有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才能使各民族都为共同缔造了中国这样一个美好的家园倍感骄傲、为共同生活在中国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倍感自豪。
努力增强民族工作国际话语权的最有效方式就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创新文化“走出去”的表达方式,向世界宣传中华文化。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目前创新建设的“道中华”品牌,开办的“史话共同体”“诗话共同体”等专栏,更体现了对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赋予了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的新时代内涵,进一步唤起国内各界和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热情。
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关键
泱泱中华,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演变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对国内外重大挑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阶段,有力凝聚了民族精神,得到全世界中华儿女高度认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各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留下了无数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借鉴。要大力宣传、宣讲、宣介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同时,要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深入发掘中华文化时代价值,真正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而且有利于唤起国际社会了解中华文化的热情,进一步构建对外话语传播体系和表达形式,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努力构建“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系国家民委《民族团结》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何青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