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理响塞上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15期 作者:王军旗 发布时间: 2023-08-23 | 打印 | 字号:TT

dc19848fe3c3176d1f192b5f84c7847.png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一重要论断不但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战略目标之间的内在关系,而且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以及实现共同富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把握为什么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民生保障事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和全方位跃升。2022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36883元。二是收入分配格局持续优化。2021年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2012年分别增长96.5%、125.7%,2013—2021年,农村居民年均收入增速比城镇居民快1.7%。到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45,比2012年下降0.43。三是共同富裕示范效应开始显现。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两年多来,浙江重点围绕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实施“一县一策”“一岛一功能”等一揽子政策,通过制度创新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中国共产党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凭自己的能力参与到现代化进程之中,凭自己的贡献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擦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价值底色,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见证了中国发展牢牢占据着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里的“全体人民”,实质上从制度层面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问题,要求所有人都步入共同富裕行列;这里的“共同”,反映社会成员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这里的“富裕”,反映了社会成员对社会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QQ截图20230823104904.png

宁夏贺东庄园的酿酒葡萄喜获丰收。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既有现代化的一般特征,更有立足于本国国情和民族传统的中国特色。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的现代化。这一特征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世界大同发展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一方面鼓励先富的带头人创造更多的致富机会,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裕,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

  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更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共同富裕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使其成为社会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追求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只讲效率不讲公平,会造成两极分化和阶层固化,不符合共同富裕原则。同样,只求公平不要效率,搞平均主义,其结果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还可能导致共同贫穷。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中,通过建立健全公正公平的社会机制,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广大人民群众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创新创业、增收致富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为普通老百姓通过自我奋斗改变前途命运开辟通道。

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着力点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通过高质量发展,把“蛋糕”做大做优,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首先,必须明确,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简言之,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其次,必须制定有效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为此,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优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多层次的创新体系;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着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把“蛋糕”切好分好,通过充分发挥“三只手”的合力作用,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要充分发挥“无形之手”的作用,最大限度提高市场效率,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充分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调节贫富差距,确保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发挥“温柔之手”的作用,通过道德力量的推动,鼓励更多的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通过充分发挥“三只手”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合力作用,逐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

  (作者系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中国式现代化十三讲》主编)

  责任编辑:李 妍


>>><<<
【作者】:王军旗
【来源】:《共产党人》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