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理响塞上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12期 作者:刘东阳 发布时间: 2023-07-05 | 打印 | 字号:TT

微信图片_20230704145045.jpg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深深内嵌于中国从传统社会迈进现代社会的历史道路,显示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路径,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同时,也意味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人口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要素。迄今为止,全球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人口总和不到10亿人,仅为全球人口的七分之一,西方国家长期占据优势地位,而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级”超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

  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照搬西方模式、实现“少数人的现代化”,而是“一个也不能少”“大家一起走”的现代化。“一个也不能少”的誓言书写在亿万人民的生活巨变里,“大家一起走”的足迹镌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征程上。人口规模巨大既是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考验,也是现代化建设的优势和红利。改革开放后,我国充分利用人口红利的比较优势,推动经济腾飞,加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新时代,中国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但人口已不再是负担,正不断成为推动发展的有利因素。

  人口规模巨大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巨大的人口红利提供了丰富的人口资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同时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面对人口规模巨大给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严峻压力和人口红利,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好巨大的人口资源。高质量发展能充分利用巨大人口规模所具备的国内市场基础和潜力优势,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相互匹配和相互适应,从而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服务于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这与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相契合。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始终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上,亿万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p35.jpg

基层党员干部学习《中国式现代化十三讲》图书。 马丽/摄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就是要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根本目标,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彰显着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100多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带领人民创造了巨大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用行动践行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旗帜鲜明地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正是坚持这样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上,虚心倾听人民群众呼声,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期待,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真正让人民扮演阅卷人的角色。

  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有人民性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从理论高度上将人民群众视为历史主体、实践主体、价值主体,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属性和理论品格,回应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依靠谁”的动力支撑、“为了谁”的价值取向、“我是谁”的本源问题,成为“人民至上”的理论基石。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现实要求,它内在蕴涵着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当作目的、主体和尺度的价值理念,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和一切尊重人民的价值追求。

  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共产党结合我国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基本国情,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追求,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刻领悟人民立场的真谛,从想问题到做决策,都最大限度地为人民谋幸福,真正地将“人民至上”落到实处、做到细处。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独特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必须走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而这无疑是难度最大、方法最复杂,但又是意义最深刻、影响最持久的道路。

  目前,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仍面临着以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其一,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也付出了很高的资源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资源约束趋紧;二是环境污染明显减弱,但仍面临严重挑战;三是生态系统有所改善,但仍需要警惕退化。这些情况说明,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环境制约,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依然任重而道远。

  其二,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就业面临着两大矛盾:一个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大的矛盾;另一个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与劳动者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对社会来说,失业规模过大,不仅是对经济资源的一种浪费,而且还会对社会造成沉重负担。要大力鼓励发展能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由于要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就会使积累率降低,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速度。

  其三,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依然不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在每一轮经济长波的起始阶段,由于新技术革命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世界经济都会进入一段黄金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迅速提高,很多关键科技领域正从跟跑向并跑、领跑前进,部分领域已显现领跑态势。但是,在芯片制造、软件开发、航空等重要领域,我国的核心关键技术还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依然任重而道远。

  安而不忘危。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前进道路上,必须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李 妍


>>><<<
【作者】:刘东阳
【来源】:《共产党人》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