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 > 时代先锋 正文

爱拼才会赢

——记福建省挂职干部袁云福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15期 作者:本刊记者 闫院平 发布时间: 2020-08-16 | 打印 | 字号:TT

QQ截图20200816115654.jpg

袁云福了解产业扶贫的效果  徐树雄/摄


  2018年12月,初冬的固原,寒气逼人。福建省第11批援宁工作队队员袁云福,从福州市马尾区到固原市原州区担任区委常委、副区长,开始了在原州区工作的日子。自此他的心里时时处处想的都是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想的尽是如何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善谋划 搭建桥梁

  袁云福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雪花纷飞的情景。虽然来之前已经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气候、饮食的不适应还是给袁云福带来了短暂的困扰,好在有前面挂职干部传授经验,袁云福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作为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原州区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中川村是原州区寨科乡经济基础薄弱的贫困村,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是袁云福帮扶的贫困村。趁着周末,袁云福来到中川村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课讲授之际,对村民种植香菇和村集体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在调研中他发现村民大棚香菇种植存在出菇率低、出菇质量不好等问题是村民大棚简陋、保温差、种植经验不足,当场打电话咨询福建省农科院林教授,恳请林教授就这些问题对村民进行具体技术指导,尽快消除村民对菌菇种植前景的疑虑。电话那边的林教授爽快应允,给出了快速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方案和操作工序,给村干部和种植户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看到村干部和种植户们脸上露出的笑容,袁云福有所顿悟:工作要从细处入手,挂职干部要做信使、搭好桥。

  袁云福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走访了原州区扶贫办、人社局、工信商务局等多个部门,下沉到11个乡镇调研,对闽宁协作和对口扶贫的重点、难点有了更深刻、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做好工作的信心。除夕之夜,刚返回福州市才两天的袁云福就坐不住了,千里之外的原州区还在等着他回去。袁云福拿起手机,给马尾区人社局张局长、原州区就业局马局长电话拜年,并就节后组织马尾区企业赴原州区开展“春风行动”招聘会和原州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到马尾区转移就业问题交换意见,敲定框架方案。随后又打电话给几个做实业的闽籍企业家们拜年,希望他们助力原州区经济发展。

  在袁云福的积极协调联络下,2019年以来共组织马尾区与原州区两区互访交流达12批次140余人次,协调两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先后带领党政代表团互访考察、调研对接、合作洽谈,召开两区对口扶贫协作交流座谈会,签订深化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在组织领导、人才交流、资金帮扶、产业合作、劳务协作、社会帮扶及携手奔小康7个方面加强协作。推动马尾区4个镇(街)、6个部门、23个村、6个企业、10个社会组织与原州区相关单位、镇村签订了结对帮扶框架协议,建立了结对共建关系,实现了对原州区11个乡镇和16个深度贫困村结对全覆盖。

引进来 产业致富

  “2020年4月29日,星期三,晴。今天,我起了个大早,准备到头营镇利民村菌菇基地调研生产情况。没想到,路上正巧碰到了村委第一组村民李宝山,脚底生风地赶往自家的菌菇大棚。李宝山操着地方腔的普通话,乐不可支地对我说,刚刚喂完牛回来,得赶紧去看看我的‘金蛋蛋’哩!李宝山所说的‘金蛋蛋’,就是他家大棚种植的香菇。作为一名援宁挂职扶贫干部,一大早就看到李宝山脸上所绽放的笑容,我觉得特别喜悦和欣慰。”这是袁云福日记中记录的一段内容。

  利民村是生态移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多,大棚的基础比较好。袁云福和援宁工作组在该村投入了闽宁资金200万元,委托一家闽籍企业引进香菇优良品种免费发放贫困户,并负责商品菇收购、加工、销售。同时,协调福建省农科院派人驻村对种植户免费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形成菌包生产、种植出菇、技术指导、产品回购、加工销售一条龙。有闽宁资金投入、成熟的技术指导、企业的运营推动,给农户保价兜底,消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实现了企业有利润、农户稳增收,又带动了全村贫困户稳定脱贫。

  “援宁工作组真心真意帮扶当地村民发展菌草产业,蹚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他们用实践探索真知,为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也为我们树立了标杆、榜样。”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党委书记张世林说。

  马场村位于原州区张易镇北部山区,是原州区16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因病因残致贫特殊群体家庭占比高达27%。为了让这些特殊群体的家庭脱贫致富,袁云福和援宁工作队员们会同原州区残联、张易镇和相关企业到实地进行了多次调研。根据马场村地理、气候、资源优势和肉兔养殖的特点特性,决定投入马尾区社会帮扶资金270万元,在该村建设闽宁协作残疾人肉兔养殖示范基地,发展肉兔特色养殖产业。目前,6栋标准化肉兔养殖扶贫示范车间已建成运营。

  袁云福说,要让一个特色产业在经济基础、技术落后的贫困村落地生根发展,必须要有一个拥有技术、善于经营的龙头企业引领带动,有一定的政策性前期投入支撑,有一套市场机制+利益机制的联结体系,才能真正形成企业有经营利润、农户有经济收入、政府(集体)有稳定分成的共赢局面。

  两年来,袁云福和援宁队员们多方奔走、穿针引线,实现了福州市马尾区相关村镇、企业、社会组织对原州区12个闽宁示范村、16个深度贫困村、9个脱贫攻坚挂牌督战村结对叠加帮扶全覆盖。精准安排各类援宁资金1.24亿元,落实帮扶项目40余项,引进闽籍企业11家落地原州区,组织援建扶贫车间18个,特别是福建融侨集团投资10亿元在原州区建设肉牛生态产业园,为本地发展养牛产业增强了后劲。在他的积极推动下,福州市及周边建设10家宁夏六盘山特产馆,探索出了“总馆+分馆、线下+线上、自营渠道+政策支持”的“宁货闽卖”消费扶贫模式。

送出去 扶志扶智

  疫情防控关乎生命,复工复产关系生计。2020年春节刚过,袁云福就坐不住了,他拿起电话和马尾区人社局张局长再次沟通,研究如何将原州区受困的劳动力安全输送到马尾区,最后达成共识:政府买单,专机输送!这是原州区2020年第一批赴福建省的务工人员,也是固原历史上第一次包机输送务工人员,显示出了贫困地区战“疫”的决心。

  专机输送劳务人员的这天,一大早他便直奔固原市疾控中心,看望大家,来自原州区和西吉县142名务工人员做完检测后即将搭乘政府的包机,直飞福州市到达马尾区。“在家里坐了这么多天,终于可以出去挣钱了,心里特别高兴。”来自开城镇郭庙村的郭伟很兴奋。中河乡小口村的杨梅、李军治是一对小夫妻:“我们夫妻一起去有个照应,政府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还有免费包机,我们会加把劲干活,希望多赚一点。”虽春寒料峭、雨雪拂脸,但每个人都是精神抖擞,头戴“原州”字样的红帽子十分亮眼,队伍中“闽宁协作、共克时艰”的大牌子也让人暖意融融……袁云福给记者讲述着当天的情景。

  扶贫,首在扶志,重在扶智。要让农村外出务工青年在挣钱的同时,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转变思想观念,把外地的一些先进技术、知识带回家中。袁云福发现,很多外出务工青年,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很多技能型较强的岗位无法胜任。为了让原州区贫困家庭的孩子能有一技之长,他又与福建省飞毛腿集团联络,以最低成本、最短路径为原州区及周边贫困学子搭建起成长成才的平台,免学费免吃住让孩子们到福建技校学习技能。

  两年来,袁云福先后协调组织600余名原州籍务工人员赴福建省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00余人。特别是从2020年3月份开始,在持续助力原州区战疫的同时,根据疫情发展适时对接福建省复产复工和原州区转移就业需求,采取包租专机专车方式,组织输送五批33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59人)赴福建省务工,并积极支持原州区就业部门组织到其他东部地区务工就业1700余人,既解了福建省及东部地区企业缺少工人的燃眉之急,又为贫困群众在疫情中逐步“走出门、稳就业”提供了快捷通道。从根本上解决了原州区及其周边部分贫困青年稳定就业脱贫问题。

  回顾过往,作为脱贫攻坚的践行者,袁云福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500多个日日夜夜,他翻山越岭、走村入户、牵线搭桥,用双脚丈量着原州区的土地;带来了项目、资金、产业、经验,用真情将闽宁协作紧紧联结。正如袁云福的挂职宣言:“当一天原州人就要做终生原州人。”G

  责任编辑:沈 阳


>>><<<
【作者】:本刊记者 闫院平
【来源】:《共产党人》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