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 > 时代先锋 正文

跨越山海 携手共进

——记“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先进事迹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14期 作者:本刊记者 沈 阳 发布时间: 2020-08-11 | 打印 | 字号:TT

闽商潘文贤(左四)在固原市隆德县隆德人造花工艺有限公司与企业员工合影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jpg

闽商潘文贤(左四)在固原市隆德县隆德人造花工艺有限公司与企业员工合影   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

第九批援宁挂职干部戴文利(中)在彭阳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图为指导温棚吊瓜管理。 徐树雄 摄.jpg

第九批援宁挂职干部戴文利(中)在彭阳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图为指导温棚吊瓜管理。 徐树雄/摄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中共中央宣传部7月3日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这是对“闽宁对口扶贫协作”24年成为东西扶贫协作成功范例的充分肯定。

  从1996年开始,11批180余名福建挂职干部大力弘扬“接力攀登”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2000余名来自福建的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以“敢于牺牲”的精神,凝心聚力发光发热;一批批闽商弘扬“敢拼会赢”的精神,搅热脱贫源头活水……虽然年龄不同、职业各异,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他们以如海般的豪迈、如山般的坚韧,和宁夏干部群众一道久久为功,将单向扶贫拓展到两省(区)经济社会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广覆盖的深度协作,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典范意义的扶贫协作道路。他们的事迹像火种一样闪烁在宁夏大地,铸就了感人至深的“闽宁情缘”。

闽宁牵手 探索扶贫协作新路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第四次踏上宁夏大地,强调:“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时光回转到1996年9月。在党中央东西部结对帮扶的战略部署下,福建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起对口协作关系。同年10月,由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为组长的“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正式成立,闽宁第一次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随即在福州市举行,并选出沿海的8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区)对口帮扶宁夏的8个贫困县。5个月后,习近平同志率团来到宁夏,开始为期6天的对口扶贫考察,并在银川市召开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在会上,习近平提出,双方可在“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长期协作、共同发展”原则的指导下,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为中心,以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温饱问题为重要任务,广泛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协作,促进闽宁双方共同发展。他亲自推动建立的“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机制,成为闽宁协作二十余载始终坚持的方向。自此,武夷山与六盘山肩并肩,闽江和黄河相辉映,远隔千山万水的两省区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批批带着海风和温暖的福建援宁人,携手向贫困发起挑战。

  “移民吊庄”“坡改梯”“井窖建设”“劳务输出”……翻开闽宁协作“大事记”,一个名字被反复提及。她就是西海固老百姓口中的“林大姐”,福建省扶贫办原主任林月婵。

  1996年5月,身为福建省民政厅副厅长、省脱贫办主任的林月婵在北京参加了国务院东西部协作工作会议。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任务交到了她手上。面对党中央部署下来的任务,林月婵想的第一个问题是:“怎么圆满完成?”

  还没离会,她就找到宁夏的与会者打听:“你们那里有几个国定贫困县?都在哪?希望福建怎么帮扶?”一听说是西海固8个县区,林月婵当场就问:“要是我们找沿海经济最发达的8个县区,和你们一对一挂钩扶贫,你们觉得这方法怎么样?”带着初步思路,双方各自回到地方向上级汇报。福建省委、政府明确表态:不仅是选8个县区逐一挂钩,而且还要让沿海5个设市区作为后盾,不脱贫就不脱钩,把此当作一件政治工作,一定要完成省委部署的任务。

  1997年2月,肩负着福建省委、政府关于如何具体落实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任务,林月婵一行13人,第一次踏进了塞上宁夏。就从这一次开始,直到2007年退休,林月婵总共到宁夏40多次,一次之行变成了一生之情,一世之缘。如今,林月婵手机中储存最多的号码,归属地都在宁夏。

  一次援宁,一生挂怀。第二批援宁挂职干部马国林,请来技术人员,在黄土沟奋战了80天,终于在固原市甘城乡打出了第一口井;第七批援宁挂职干部领队陈永共,协调有关部门建起了闽宁产业园,结束了西吉县没有工业的历史;第十、第十一批援宁工作队队员樊学双,2016年11月起至今,义无反顾接过闽宁协作接力棒,投身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决战脱贫攻坚,2018年12月,怀着对贫困群众难以割舍的感情,落实总书记“久久为功”的嘱托,他选择留下来再干两年……

  携手奔小康,山海亦通达。截至2019年底,共有11批183名援宁干部到宁夏挂职帮扶。宁夏也先后选派了19批325名干部到福建挂职锻炼学习。在长期的扶贫协作中,两省区干部增强了“为一个事业”的意识,强化了“尽同一种责任”的担当。在长效机制的保证下、真情帮扶的感召中,一批批援宁工作队牢记党的嘱托,牢记自身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博大胸怀和建功必须有我的责任担当,打造了一支“连接山海的工作队”。

薪火相传 二十余载接续奋战

  奋斗不止步,幸福方可期。24年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时刻不忘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叮咛,接力攀登,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誓将戈壁换新颜。

  “人的一生只要能做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很值得。”在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干部李仲福看来,能够参与闽宁协作事业,是一生的精神财富。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带给那片土地的,除了开出一个个根治贫困的“药方子”,还铺设下一条条通向小康的“新路子”。

  2016年11月,时任福州市马尾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的李仲福作为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干部,赴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挂职任区委常委、副区长。时值严冬,原州区天气寒冷干燥,作为南方人的李仲福很不适应,除了时不时流鼻血,还有高原反应带来的头晕、恶心和失眠。但是,这一切他都扛了过来。不仅如此,了解到当地需要“传帮带”的优秀教师,李仲福将此事告诉了身为福州市级学科带头人的妻子陈莹,在他的提议下,陈莹也主动请缨加入援宁支教队伍。

  李仲福到固原的第一件事,就是挨个走访原州区11个乡镇。“老百姓的贫困是千差万别的,我们工作组根据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制定帮扶计划、帮扶措施。”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李仲福历历在目。

  有的家庭没钱给孩子上学,李仲福就牵头通过设立企业家捐资助学帮扶基金,帮助解决就学问题;固原一些贫困山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不适合老百姓居住,工作组就制定搬迁扶贫计划,设立福马村,种植生态林进行生态扶贫。通过走访,李仲福发现就业技能弱是导致贫困的根源之一,如果能让群众拥有一技之长,就能够帮助解决贫困问题。于是,他立刻与位于马尾区的飞毛腿集团对接,探索创新“助学带就业”扶贫模式。飞毛腿集团积极配合,设立600万元助学基金,在原州区成立飞毛腿高级技工学校原州分校,实现了学习与就业“零距离”。同时,作为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中高中美术学科高级教师的陈莹在9个月的支教时间里,推动福建师大第二附中与固原五中结对共建,在固原五中高中部设立“船政班”,让更多的山区孩子得到“海风”的滋润。

  厦门市检察院原援宁干部林国荣,不顾家人的劝阻,克服水土不服、语言不通的困难,扎根“西海固”,投身脱贫攻坚事业,把沿海地区的先进经验做法在固原市推广,为固原市检查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在他援宁挂职期满返回福建省的途中,不幸以身殉职,年仅39岁……宁夏回族自治区检察院为他追记一等功,并予以奖励,而他的爱人又把这笔奖金悉数捐给了六盘山区的“希望工程”。林检察官走了,但他把对固原人民的爱留了下来。

  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正是有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概和“敢拼才会赢”的精神,闽宁两地人民共同绘就的奔向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正在一步一步变为美好现实!

凝聚合力 山海交响久久为功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不是扶持一口井,而是涌动的河。激发内生动力,从输血走向造血,立足当地资源,对市场需求和前景精准研判,精准发力。六盘山区的每一条产业链条上,都凝结着福建企业家们的心血和汗水,还有十几年如一日的奉献与付出。

  晋江人陈德启在闽宁镇投资15亿元建设集种植、酿酒、销售、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有机葡萄生态产业园项目,每年可酿酒2000吨,年用工量5000人次;曾仲明在同心县下马关镇南安村成立宁夏闽宁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800万元种植食用菌,让贫困户可以在家门口就业;在隆德县的七八年里,闽商潘文贤把人造花工厂建在村民家门口,为上百名残疾人提供岗位。目前,福建人造花企业已在隆德县设立扶贫车间10个,实现420名贫困群众稳定就业增收。截至2019年底,已有5700家企业(商户)入驻宁夏,8万多福建人在宁从业,闽商企业在福建省开辟了一批宁夏特色农产品展销窗口,并帮助宁夏在福建建立7个劳务基地和3个劳务工作站,近5万人在福建实现稳定就业,年均劳务收入超过10亿元。

  来宁福建企业家更是把宁夏当作自己第二故乡,心里时刻装着宁夏脱贫攻坚,把闽宁情谊写在宁夏大地上。2019年为了积极响应“东西部协作消费扶贫”政策,来宁15个春秋的福建籍企业家林锦云,在福建省援宁挂职干部牵线搭桥下,在福州设立福州市闽宁情商贸有限公司——宁夏六盘山特产馆,主要销售宁夏特色原生态农产品,有滩羊肉、黄牛肉、红(黑)枸杞、五谷杂粮、葡萄酒、固原红土鸡等近三百余种产品,通过“以品代购”“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促进扶贫产品销售。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方式,目前已带动38家宁夏本土企业,拓宽宁夏土特产的销路,把宁夏特色原生态农产品拓展到福州市乃至福建全省。公司开创的消费扶贫模式,以此带动周边村庄的农民种养特色农产品,帮助当地农户实现脱贫致富使优质、绿色农特产品接通福建市场,扩大销售渠道,帮助农户实现脱贫致富。宁夏六盘山特产馆自2019年1月开业以来,营业额已达到3800余万元,带动就业10101人次,其中建档立卡户7122人次。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闽宁两地不断拓展扶贫协作领域,由单一的经济合作发展为教育、医疗、文化等多领域合作,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推进,当地老百姓获得更多实惠。

  “用一年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打开福建省赴宁支教教师的日记合集,这是提到最多的一句话。教育帮扶是闽宁对口帮扶的重要内容。山里的孩子,从福建教师的身上萌生了去看大海的心愿;援宁教师带来的是比海更广阔的世界。

  福州市十八中女教师李丹,2006年来到隆德县二中支教,回到福建省后罹患白血病,但她依然牵挂资助的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李丹一年走访学生家庭35人次,先后资助6名贫困学生,还积极奔走筹措,为学校募捐2万多元。“把剩余的医药费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吧。”这是李丹在病床上最后深情而永恒的馈赠。虽然年仅27岁的李丹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更多的“李丹”来了。24年来,1146名优秀教师和267名厦门大学、福州大学支教团的优秀学子到宁夏中小学支教。福建省先后新(扩)建学校236所,资助贫困学生9万多名,援建妇幼保健院、医护培训中心等卫生项目323个,15名院士、36名高层次人才通过“福建院士宁夏行”活动,为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解决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难题。

  闽宁生态移民示范村、闽宁学校、闽宁儿童福利院、闽宁敬老院、闽宁扶贫产业园……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24年的积极奔走、有效工作下,“闽宁”二字,在宁夏大地镌刻下一个个印记,两省区同心战贫的成果已俯拾即是:福建省5个地级市所辖的30多个县(市、区)先后与宁夏9个贫困县(区)结成帮扶对子,两省区20多个省级部门、80多个县级部门、101对乡镇、110对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在全国开了先河。建设160个闽宁示范村,援建公路385公里,打井窖1.5万眼,修建高标准梯田22.9万亩,累计落实帮扶资金15.76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减少贫困人口93.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2.9%下降到2019年的0.47%;贫困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4856元增长到2019年的10415元。

  悠悠闽江,必将见证新时代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新篇章;巍巍六盘,必将见证西海固全面脱贫的历史性时刻。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创的闽宁协作事业的坚定践行者、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接续奋斗者、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创新发展先行者、全球减贫治理中国智慧的积极探索者,“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将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继续书写不懈奋斗脱贫富民的精彩华章!G

  责任编辑:何青芳


>>><<<
【作者】:本刊记者 沈 阳
【来源】:《共产党人》14期